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蒙古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6-03-09 作者:丁福柱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提升本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将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程,丰富校园文化,体现民族特色。

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下,青少年需要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获得持续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是蒙古族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学校教育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蒙古族学校应教育学生习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礼仪习惯、文学艺术,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学校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本土知识和智慧的获得。蒙古族学校所进行的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关于蒙古族历史、人文和生活方面的知识。例如,蒙古族的神话、传说、史诗、故事、歌谣、叙事诗中保存了有关天地万物起源和人类产生的哲学观念,记录了蒙古族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朴素的哲学知识,得到美的享受。蒙古族的民歌、绘画、雕塑、服饰、建筑、民俗活动中也渗透着很多人文和生活知识。例如,从那达慕大会的入场仪式中可以认知搏克服饰、苏勒德、哈达、骑手、马头琴、勒勒车、蒙古包等文化符号及其意义,从竞技内容中会获得有关赛马、搏克、射箭、蒙古象棋等比赛的知识和智慧。

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指向性,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智力特点。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鄂伦春族人听兽叫、观兽印、查兽粪的教育传承活动中,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动物的生活规律与出行路线中,逐渐形成一种做事专一不易分心、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又如,在蒙古族的骨头类游戏中,儿童能感知物质世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主要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自制力、荣誉感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中,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共鸣的是历史人物。蒙古族历史人物如成吉思汗、忽必烈、伯颜、三娘子、裕谦等,其个人修养、科技成果及著作等都会激励学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以此教育学生,达到以史为鉴、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除此之外,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如摔跤、赛马、射箭等竞技项目都蕴含了深刻的非智力因素,体现了蒙古族尚力、尚武、尚智、尚勇的英雄主义性格特征、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世界观、价值观、情感、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最富于艺术性的部分,如绘画、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仅包含了蒙古族特有的审美观念,而且对理解自然和人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许多有益启迪。例如,那达慕大会的场景之美、竞技之美,棋类的智慧之美,蒙古族歌舞的豪放之美、悠扬之美,民族饮食的传统之美、仪式之美,蒙古族服饰上回纹、万字纹、如意纹、云纹、龙纹的几何美和优雅之美,这些能够让人感受和欣赏真善美统一的自然与生命之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处处都有美的元素,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深切感受蒙古族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获得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标准,唤醒创造美的想象力。

蒙古族文化课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甚至把家庭的道德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安危的程度。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具有法律效力的蒙古习惯法)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格言。例如,“凡子不率父教、弟不率兄教;长者不约束幼者,幼者不受长者约束;家则丧,国则亡,临敌则遭殃”。蒙古族十分尊重长者,在日常生活、节日宴会、集会时都给长者以尊贵的地位。蒙古族谚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抬举思慧的人,躲开阴险的人。”蒙古族还重视礼仪教育,教育族人平时要爱整洁、说话和气,不随便骑人家的马,来客人时要记住客人的相貌、穿戴、马的颜色、鞍具的样式等。蒙古族重视维系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蒙古秘史》第一百一十七节说:“凡结为安答(朋友),要相依为命,要互相帮助,要相亲相爱。”蒙古族重视培养忠诚、信义、矢志不渝的品德,他们教育后代:“酒壶里倒出来的酒热乎,打心眼里说出的话真实。”认为忠诚是衡量人们一切行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

学生通过学习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能够获得深刻的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此基础上转化为道德行为。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良好个性。蒙古族传统文化所表达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可以使受教育者受到启迪。例如,当拉起马头琴、唱起民歌后,学生会感受到蒙古草原的辽阔、草原人民欢乐的心情,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开拓进取、自由开放、务实、崇信重义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热爱科学的品质,实事求是、认真刻苦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对于当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乃至培养创新型人才,造就健全的人格,蒙古族传统文化同样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学校的学生进行蒙古象棋比赛(资料图片)

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整合各种资源,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这就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促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笔者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提升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蒙古族家长、师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持漠视态度,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少数民族自身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文化自觉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本民族都不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不重视对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认识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教育者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就会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教育者应当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其次,学校教师要加强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尊重、包容、平等的文化观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点和长处的能力。

将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融的关系。学校教育以其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成为受教育者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但目前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病,没有教会学生应有的本土知识和技能,也没有真正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学校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很少,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困境。

因此,学校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将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在学校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编写适合民族地区的乡土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在批判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乡土教材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蒙古族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及生产生活特点,将民族传统文化中适合学校环境的内容引进学校,编写适合本地区的乡土教材,开发民族体育、民族音乐等校本课程。目前,一些学校和研究人员正在组织骨干教师编写蒙古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涵盖民族体育、音乐、饮食、服饰、歌舞、风俗习惯等方面。

其次,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中小学可以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尤其是综合活动课程,赋予学生自由选择和参与的权利,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小学阶段可以实施“爱祖国、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启蒙教育,通过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初中阶段以传统民俗、美德、体育、艺术、语言文字教育为主,实施民俗教育,设置体验性课程,通过亲身实践,养成学生的优秀品格、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高中阶段以了解蒙古族古代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教育为主,设置理解性课程,通过探究性教育方法,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丰富校园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各学校应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突破口。

在物质文化层面,可以在校园里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和设施,在展览中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手工艺品、黑板报等作品。在学校图书馆中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类的藏书。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都应凸显蒙古族特色。

在精神文化层面,可以通过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蒙语课及校本课程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热爱本民族、热爱家乡。民族学校的教师还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蒙古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保存下来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但不能机械地建构固定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模式,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承对策,实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作者:丁福柱,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教育局)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