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民族团结教育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6-02-02 作者:程彩玲 赵洁 翁洁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及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中,都多次提到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问题,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民族问题的严峻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逐步培养公民的民族团结意识,让每个公民理解国家有关民族问题的政策法规,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来说更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我校是面向全疆各地州招生的多民族中学,教师队伍也是多民族组成,长期以来,学校遵循“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宗旨,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2009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颁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新疆教育厅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并要求全疆各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另外,在中考思想品德课程考试中适当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中,更是将民族团结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进行考查,以此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我校政治教师均承担了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任务。为了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促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经学校教研室商议、校党委研究决定,在我校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高二年级每班在5—7月每周增加一节民族团结教育课时。此外,我校还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例如,组织思想政治教师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优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经验交流,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通过自治区专家的专题讲座,深化教师们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党的宗教政策的理解认识,澄清了以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提高了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掘校本教学新形式

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校本课程。针对学生民族的多样性,我校聘请校外教师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校本选修课,例如维吾尔语、俄语校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养成能用、爱用和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开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例如学习将少数民族民俗、音乐、舞蹈与现代体育文化相结合的麦西来甫健身操,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

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道德大讲堂”。我校每月定期开展的“道德大讲堂”活动,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在民族团结教育的“道德大讲堂”上,我校全体教师学唱民族团结歌曲,例如《天山青松根连根》;邀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燕娜,现场讲述为维吾尔族小伙毛兰江无偿捐肾的先进故事,通过身边民族团结好人、好事,弘扬爱国统一的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我校每学期在各个班级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围绕民族团结的主题,学生通过自行准备和搜集材料选派学生代表主持班会活动,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班会上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发言、讨论,进而增加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政策认识,自觉树立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的思考

之所以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正是因为多年来民族团结教育还未形成常态化机制。例如,我们把民族团结教育当作是附加的、游离于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政治任务;不研究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采用灌输和“宣传”的简单方法;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只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如此等等都是非常态化的表现。要形成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应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作为每一个国家公民、不分民族,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民族团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我国当前的民族团结教育普遍以显性课程为主,比如,在新疆各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对民族团结隐性教育的探索较少。民族团结隐性教育是指把民族团结的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赋予到学校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教育者、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构、维持、巩固民族团结的态度、观念以及行为方式。②例如,学校文化的建设具体包括校园的基本设施、绿化美化等显性的方面,又包括学校历史传统、校训校规、校风班风等隐性的方面,当赋予物质设施以民族团结精神与寓意时,精神环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能发挥出相对于显性课程的比较优势。所以,只有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使民族团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共同育人形成合力。

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与民族团结教育重视实践的主旨相契合。学生的活动范围除了学校以外,与社会接触的区域主要在居住的社区,因此,让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培养关心他人、珍惜生活的品质,实现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③但是,现实情况是,社会机构与社会资源对学生活动相对封闭,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民族团结教育非常态化现状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各地免费开放少数民族图书阅览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引导学生参与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勤工助学等各类校外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鼓励学生用劳动和爱心回报民族、回报社会,增加民族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使他们在实际行动上落实民族团结精神。让学生经历探索、参与和体验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才能使民族团结从社会的需求转化为他们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是必须长期坚定执行的政治任务和教育任务,民族团结教育不能放松,不能拖延,不能裹足不前,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①万明钢:《建立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中国民族教育》,2015(10)

②吉克跃林、张立辉、刘毅: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4S”课程体系构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③郭金萍:《中学德育的问题与对策》,《西北师范大学》,2005(11)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6年第一期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