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发布时间:2016-08-06 作者:笑谈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这个暑假,有关留守儿童的消息和评论不时见诸报端,引发大众关注,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疑问:留守儿童之痛究竟该由谁来化解?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群体的处境?

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1294.7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共有2075.42万人。

这也意味着,有2000多万在读农村留守儿童依然无法跟随父母一起生活。

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实在2015年6月18日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同样得到印证: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至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

即使在假期有幸见到了父母的留守儿童,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广州日报》报道,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留守儿童不得不面临“二次留守”,孤独依然是他们的代名词。

在社会转型时期,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代价,是无数家庭因迁徙而分离,千万儿童被迫“失去”父母。

同样“失去”父母的,还有一类隐性留守儿童,他们看似生活在父母身边,衣食不愁,玩具成堆,但是同样缺少父母的陪伴,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我很忙,哪有工夫陪孩子玩”“我这么辛苦挣钱还不是为了孩子将来能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父母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孩子和自己分离,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移交给爷爷奶奶等第三方。在财富、权势、名利的追逐面前,生命的价值、陪伴的意义,有意无意中,被漠视。

知名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在分析贵州毕节四兄妹喝农药自杀事件时,曾尖锐地指出:“比贫穷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国家,可能每个地方都有这样一种主流思维——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

这样的思维,注定会为悲剧埋下伏笔。

毕节的四兄妹并不缺吃少穿,自杀时存折内余钱足够生活,圈里养着猪,家里还有玉米和腊肉。四兄妹以决绝的方式结束孤独的童年,让人扼腕叹息。长期缺少关爱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毫无认同。正如有文章所说:“逼死孩子的,决非贫穷,而是无爱的心理绝望。”即使有社会和老师的关心,但这些都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作家王朔和他的母亲曾经有过30年的“对抗”,两人的关系算得上是“针尖对麦芒”。王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平时忙于工作而疏于照看孩子。尽管他的母亲是爱他的,但他却极少感受到、接收到,这种爱的缺失,使王朔形成了狂躁、攻击型的人格,也让他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始终不能与自己和解,也无法与这个世界和解。

孩子的成长都不可逆转。父母的陪伴,传递给孩子的是爱、信任和安全感,而这些,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专家尹建莉指出:“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虽然这个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是最好的。”

没有陪伴,对孩子而言,爱永远是空中楼阁,可望却不可及。没有爱,又何谈教育。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应对生活给予的阴晴冷暖,并不只是让孩子成长,同时也是为人父母者的自我成长。父母成长了,中国的明天才更有希望。

因此,创造条件让一家人共同生活,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父母带着爱肩负起养育的责任,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避免悲剧的根本之策。而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