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发布时间:2016-02-03 作者:范国睿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近年来,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一语,不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基层学校的工作计划中,都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许多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本校深化改革、特色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推动。然而,透过轰轰烈烈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仍可见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英文中的“schoolculture”一语,在汉语中有两个对应词,即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概念,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且延续至今,在经历了一场以“文化”之名反文化的“文革”之后,学校开始重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环境与活动的教育价值,这个时期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前者如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多是配合“植树节”“五讲四美”等主题活动,到后来,一些学校开始在校园中矗立材质不同的雕塑,但真正反映学校教育理念、价值追求与学校精神的校园雕塑并不多见。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主要内容,如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等。今天看来,这种“校园文化”的认知与行动,往往局限于空间环境与学生活动。

我们虽然倡导以“学校文化”概念取代“校园文化”概念,但并不否定人们对“校园文化”已有的共识与实践,只是因为它的局限性。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当我们谈学校文化时,理应考察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学校组织”之文化。正如著名学者迪尔(Deal,T.E.)和肯尼迪(Kennedy,A.A.)在其《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1982)中考察企业文化时所指出的,组织文化就是组织中人们做事的方式,由组织环境、价值、英雄、习俗和仪式以及组织中的文化网络共同构成。其中,价值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沙因(Schein,E.H.)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中将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由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哲学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当学校形成了反映自身办学理念的教育哲学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便是如何将学校教育哲学贯彻于学校日常生活之中。

学校日常生活,既包括学校的课堂生活、校园生活,也包括学习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狭义的文化生活;学校日常生活的主体,则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学校文化,也就既有教师文化,也有学生文化,更有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学校组织氛围,自然也包括这两大主体生存于其中的校园环境。学校文化不同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纷繁复杂的综合体,学校作为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主旨的简约化的社会组织,理应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如沃勒(Waller,W.)在其《教学社会学》中所研究的,学校文化包括年轻人(学生)的文化和成年人有意安排的文化两部分。这种有意安排的文化,即是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相关联的文化,是人们的教育期望。如此,学校文化充满着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应然文化与实然文化等诸多层面的矛盾或冲突。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学校变革的招牌,也不只是学校宣传的“口号”,更不是为“文化”而“文化”的建设过程,而是一个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的以“文”“化”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用社会主流价值与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价值等正能量元素引领和改造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适时地进行学校文化改造,如革除繁琐刻板、整齐划一的“铁笼”般制度之网,更要注重从师生生活的细微处观察、考察和挖掘师生生活中的积极元素,从而形成强大的学校文化“场”。(作者:范国睿,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部教授,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1期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