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全球领导力的高度培养人才

发布时间:2022-07-11 来源:

近年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随着影响力的增强,我国与外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了解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培养出更多“区域国别通”,为国家政策与民间交流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保障,是当前时代和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拟在“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增“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

区域国别学为何能成为“交叉学科”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迎来了哪些机遇?高校如何乘势作为?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在“交叉学科”门类下新增“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与以往相比,区域国别学更突出哪些新的内涵?

杨丹:可以在几个背景下看这个问题。一是全球性和平衡性。长期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同时在学科发展上形成了西强东弱的格局。近年来,新兴国家从被西方研究的对象“客体”成为研究者“主体”。中国就是新兴国家区域国别研究发展最典型的代表。发展中国家区域国别研究力量的兴起,将给区域国别研究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和更丰富的内涵,让学科的发展具有更强的全球性和平等性。

二是交叉性和融合性。以前,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区域国别研究也注重交叉,但一般是在一个主要学科问题领域内,交叉融入别的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比如在政治学内部,开展一些比较政治制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等,解决的还是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问题。外国语言文学也开展各国文化和国情的研究。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都有一定形式的、学科内的区域国别研究。但这造成了一个问题,不同学科的区域国别研究核心问题与学术范式不同,很难实现顺畅的学术对话,进行真正的跨学科研究。现在我国把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级学科,就是要实现更高层面的大交叉、大融合。这意味着我们要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或者在新的范式和方法下去解决原有的问题,这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机遇。

三是创新性和包容性。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必然要推动学科问题和范式的创新。在新的学科定位中,不能仅仅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些经济和文化的问题,也不能仅仅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些政治问题,等等。我们认为,区域国别学科要在一级学科的高度上发展,关键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从全球性问题来看待区域国别问题,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广泛联系、平等交往、深入融合来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包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范式,注重底层方法的打通和创新。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束缚

记者:从新的时代要求来看,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您曾提到,在当前的研究中存在“孤岛化”现象,具体有哪些表现?

杨丹:“孤岛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域孤岛化。做国别研究的人,都有专业领域的路径依赖,研究政治的学者、研究文化的学者、研究经济的学者之间缺少沟通的基础。这一孤岛化现象是传统的学科构架导致的。我们建立交叉学科门类下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学科架构。只有顶层设计变了,领域孤岛化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国别孤岛化。区域国别学的研究门槛很高。好的学者要懂得当地的语言,需要长期开展田野调查和国际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研究同一个国家的人交流多,研究不同国家的人之间交流少。孤立地研究一个国家,就容易从这个国家的角度看问题。而当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聚到一起讨论同一个问题时,就很难达成共识,也不容易形成核心的学科知识体系。

三是国际交流孤岛化。区域国别研究由于存在较高的语言和渠道门槛,在国际交流方面容易碎片化,最终形成许多个“平行世界”。跨国和跨领域的交流比较困难。另外,从全世界来看,区域国别学的国际交流还不充分、不平衡,发达国家的学者交流多,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参与少,或者即便参与了,话语权也不足。

学科孤岛化是学科发展不成熟的标志,给研究和人才培养造成了瓶颈,无法跟上发展的需要。首先,造成了研究信息在学科内部内卷化,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研究成果的水平也难以提升,按照国别划分的“小作坊”多,真正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成果匮乏;其次,造成了人才培养始终没有形成核心能力框架,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不匹配,亟待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造成了区域国别领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响应的能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区热点事件层出不穷。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