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我的中国故事永不褪色!

发布时间:2025-02-25 作者: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组委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年11月8日,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启动。

厦门大学美籍教授、“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潘维廉一直致力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的中国。究竟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能够更容易被世界所理解和接受?青少年又该如何讲好这些中国故事呢?在启动仪式上,潘维廉发表了题为《我的中国故事永不褪色!》(My Ever Renewing China Story)的演讲。

活动现场

演讲全文如下: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你们在一起分享我自己的中国故事。我本人的经历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它们完美地展示了讲真实的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20岁才对中国有兴趣,因为小时候在学校没有任何能了解到有关中国的事情。1976年,我去了中国台湾,2 年后,我就爱上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决定要到中国大陆来学习汉语。

1988年,我们举家搬到厦门大学。我很快发现西方媒体所描绘的中国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尽管当时中国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人民很乐观,充满信心。于是我开始给家人和朋友写信,介绍我眼中的中国。半年内每个月有500多个读者,甚至有孩子写信问各种问题。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1994年,我和家人驱车4万公里,去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那个时候路况很糟糕,花了3个月。令我惊讶的是,中国的扶贫计划帮助了最偏远的地区。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亲自为我颁发了“福建省荣誉公民”证书。宴会上,他对我说:“中国了解世界,但世界还不了解中国,我们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他还鼓励我继续创作中国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我写了很多介绍中国的书和文章。

2018年,应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敏教授的邀请,我担任了《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系列丛书的副主编工作,为此我感到十分荣幸。

2019年,我给习近平总书记寄去了我的新书《我不见外》。没想到,他给我寄来了回信,并回赠了两本书给我。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继续讲中国故事!

为了写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同年,在厦门大学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的帮助下,我再次环游中国。每个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极其现代化,在许多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故事一定会让世界惊叹不已。

这一年来,我继续书写中国的故事,去了新疆、青海、黑龙江、贵州、浙江等。在黑龙江,我遇到了很多少数民族,包括一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俄罗斯族人。我下一本书要写中国的56个民族。中国的各民族尽管在文化、习俗、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差异,但各族人民心系祖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可惜的是,尽管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世界还是不了解中国。所以,我今天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帮助你们向世界讲述自己的精彩故事。

“他们”的语言

给世界讲中国故事必须用他们的语言——英语!如果你用视频或表演的形式,一定要配上英文字幕。并且,可以尝试用英语唱京剧,我听过,很好听。

顺便说一句,拼音不是英语。如果不懂中文的人看到“汉服”这个词的拼音,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用拼音介绍,反倒会让外国听众心生困惑,失去听下去的兴趣。而用“汉服”的英语“Han Chinese dress”则全然不同,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重视第一印象

在情感表达的效果中,肢体语言占比高达55%,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所以在开口(讲故事)之前,务必用肢体语言、服饰以及一些跟中国有关的道具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如讲古风雨伞,给观众看一把雨伞。我记得一位女孩子讲述屠呦呦的故事,穿上了一身白大褂,就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还有几个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结尾的时候,他们以孟母的口吻说道:“如果你不努力学习,我们就得再次搬家!”事实上,这样的结尾不仅没有打动孟子,也不会打动听众。但如果设计成这样:孟母一把割断布匹,殷切地说道:“半途而废永远学不到新本领——织布也是如此。尽管我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织这匹布,但一刀割了下去,这匹布就全毁了,我的努力也白费了。”孟母以刀断织,不但改变了孟子,也改变了世界——这样的故事就没有人会忘记。

演讲中,语气的影响占比38%。所以,讲故事不是在机械地背诵。讲故事时,语流要自然,停连要恰当,节奏有轻重缓急,音调有抑扬顿挫。

剩下的7%就是语言。语言是表达的重要基础。书面表达的错误如果没有得到纠正,那么在口头表达时可能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写完后一定要用语法和拼写检查程序进行校对。

分享个性化的故事

要让你的故事令人难忘、有说服力,就要分享你的亲身经历,因为这样的故事具有独特性。所以,当我听到一个女孩讲她的父母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故事时,当我听到一个大学生分享自己帮助自闭症儿童的故事时,我都会被深深地打动。

即使是讲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也可以个性化。我的听众在听了我的儿子和儿媳的故事后就改变了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我的儿子和儿媳在非洲做医疗志愿者,他们看到中国人在非洲最偏远的地方新建基础设施,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其实,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就已经在那边帮助非洲人了。

和而不同

要让外国听众对你的故事产生共鸣,就要选择他们熟悉的主题,比如亲情、战胜困难等。当他们从这些故事中发现你们有许多共同点时,也就是彼此之间有不少“和”的地方时,他们就更愿意接受和尊重彼此之间的不同。

举个例子,大多数外国人都听过阿拉丁的故事,但当我告诉他们阿拉丁是中国人时,他们总是会大吃一惊,然后我解释为什么阿拉丁是中国人。《阿拉丁》是1710年出版的,当时西方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神奇、治理最好的国家。

最后,不用直接告诉他们中国伟大,而是要在你的故事中通过细节来展示中国的伟大。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如果故事真的讲得十分精彩,外国听众会自发分享,助力传播真实的中国故事。

最后,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后,我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早点来中国,因为没有更早了解中国。但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人不了解中国。所以,无论你们是在这个活动中,还是在海内外其他的地方分享你们精彩的中国故事,我都祝愿你们一切顺利,不忘初心!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