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聚焦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四个精准”彰显职教担当

发布时间:2021-10-25 作者:阮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民委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学院现有13个二级办学分院(校)和30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示范)、骨干专业10个,省级骨干、高水平专业13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学院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2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团队以及20多个研发机构。

多年来,学院聚焦脱贫攻坚和地方产业发展升级、乡村治理两大问题,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通过组建技术专班、成立17支技术服务团队、指导谋划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与教学服务、派出驻村干部等举措,全面推进“四个精准”,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为现代山地农业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

学院聚焦铜仁六大农业主导产业,组建现代山地农业专业群,优化涉农专业结构,培养能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检测、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山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学院还对接全省32条产业链,牵头生态食用菌、生态渔业、中药材、石斛4条产业链,参与茶、生态畜牧等7个涉农产业建设,为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端技术人才。顾昌华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5届设施农业专业毕业生安文忠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16届设施农业专业毕业生罗焕楠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精准提供技术技能,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技术服务。学院组织省、市两级十二大重点产业专家、专班专家教授和学院17支技术服务团队,在各区县和乡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等科技扶贫活动。近3年,共派出专家5000余人次,深入全市10个区县184个村寨,服务产业20多个,解决技术问题1200余个;牵头起草《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黔东优势特色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规划》(2020-2022)等多个规划。

聚焦技术需求,强化技术供给。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学院设立上百项研究课题,建设研究中心(室)11个,校企共研课题20多项。在主要产茶县的15家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75户固定茶农点开展技术示范和服务,共建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1660亩、茶鲜叶机械化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余亩,开展茶园套种研究试验;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1700亩。学院指导全市各区县食用菌选种、育种、栽培工作,技术指导食用菌产业共1100万棒,累计实现产值9000万元,辐射带动1万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聚焦扶智需求,强化技能培训。学院坚持“能训必训、应训尽训、育训结合”的社会服务理念,连续5年承办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持续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专班、食用菌专班、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专班等技术培训,近3年累计培训7万人次。

精准实施“校农结合”,畅通农产品销路

经过学院精心组织和统筹调度,“校农结合”工作成效显著。近3年,共消费松桃、沿河、碧江等区县的各类蔬菜、水果、粮油、家禽等农产品300多万斤。在食堂采购的原材料中,本市农产品采购占比达83%以上,其中,2020年本市农产品采购占比达87.48%、本省农产品采购占比达93.15%。2021年,学院继续加大采购本地农产品的力度,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精准聚焦乡村治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学院先后派出彭劲松、张景发等1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强寿荣、彭仁会等13名脱贫督导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助力江口县德旺乡堰溪村等5个定点帮扶村和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等20个乡镇如期脱贫出列。目前仍有5名干部坚守在乡村,为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铜职智慧。

通过纵深推进“四个精准服务”,强化政校联动、校地携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聚力优质服务、技术供给,学院累计带动各区县20个乡镇10万余人脱贫出列,支撑了地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顾昌华、梁玉勇、侯彦双、赵会芳获省级科技特派员考核优秀等次;侯彦双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员;田景涛获评贵州省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先进个人”;驻村第一书记彭劲松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龙根柄、张景发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食用菌技术服务团队荣获贵州省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先进集体”,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引领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铜仁“菇仙姑”

提起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很多人都知道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有个“菇仙姑”——顾昌华教授。35年来,在国家财政支持和顾昌华教授的指导下,铜仁职院建起了面积约3000平方米,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组建铜仁市梵净山食用菌菌种资源研发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开展食用菌优良菌株引种试验等技术攻关,建立起了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储备菌种资源库,探索出政校企科技合作的创新机制和高效模式,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顾昌华也被聘为铜仁市食用菌产业首席专家。

如今,顾昌华和她的团队与铜仁市印江县、玉屏县和万山区等地开展食用菌科技合作,还为一些地方编制食用菌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除了线上指导和交流,顾昌华经常会去现场手把手地进行培训和指导。

2015年起,食用菌产业在该乡中华山村落地生根,顾昌华与敖寨乡食用菌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捆绑在一起,以示范菇农看、指导菇农干、帮着菇农赚的服务为宗旨,致力攻关节点瓶颈。

顾昌华先后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表彰,但是对这位手上有茧、脚下有泥、心中有民的“菇仙姑”来说,最令她开心的是把自己的芳华绣在黔东大地上,让百姓更加富裕、让乡村更加美丽。

白霜染头的乡村治理擘画者

彭劲松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2019年5月,彭劲松被选派到江口县德旺乡堰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现年55岁的彭劲松早已白霜染头,但他仍旧努力描绘着一幅“楼满春风雨润院,堰溪德旺万象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工作中,彭劲松认为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发挥村民自治能动性。他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制度,通过协商民主议事,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并创编了堰溪村《村规民约》顺口溜,实现了村民德治、法治、自治管理;根据规约总结提炼了安全饮水“以水养水”、通组道路“以组联户”、环境卫生“以户为主”的管护模式,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邻里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彭劲松还探索施行了撤“小组”并“片区”改革,按照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撤并,将原有的14个小组撤并为4个片区,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形成支部统揽“乡联村、村联片、片联户、户帮户”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个个能干事、事事能办好”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民心民智。

“要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村民们多做些实事”,彭劲松恪守着坚定的信念,用一名普通党员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