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潍坊学院:四个聚力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12 作者:王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建设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实施绿色低碳学科专业建设行动、打造“磁悬浮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绿色低碳相关技术发展的产学研全链条创新网络……近日,山东省潍坊学院出台《服务和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助推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同时,学校将在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产业需求中,全面提升办学的综合实力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发展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聚力学科建设,招才引智引领发展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统筹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一批“高峰”学科点和学科方向;出台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培育办法,实施“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建立绿色化工、双碳研究、智慧农业和节能等交叉学科研究团队。

学校强化高水平专业建设,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元宇宙、磁悬浮等新兴应用型专业(群),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设“工科+师范”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大力培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急需的齐鲁大工匠、技术技能大师。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积极拓宽招才引才渠道,完善表彰激励机制,营造招才引智浓厚氛围;实施“金种子”引才计划,提前遴选一批优秀在校博士生,与其签订“信用合同”;用好人才“双落户”制度,构建重点人才团队超常规引育机制,探索实施“学科+人才”和“团队+人才”引育模式;全面对接潍坊市高层次人才政策待遇,打造高端人才来校“绿色通道”,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建设“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聚力教育教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构建全环境育人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育人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创优计划和“大思政课”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方位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五育”融合融通和评价改革,深化德育综合改革工程,把立德作为育人根本,注重德育实践,推进德育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此外,学校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一号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课堂革命;深入实施“教学立校”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学校资源,成立多主体参与的校级产业学院,建设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出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将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聚力数字赋能,撬动教育教学变革

学校实施校园数字化行动计划,依托5G、智能物联网等,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数字新基建;拓宽校内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资源,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强化数字应用赋能,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教育教学整体性变革。

学校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磁悬浮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绿色低碳相关技术发展的产学研全链条创新网络;实施“有组织攻关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在攻克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的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动力源,推进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聚力校城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紧密对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开展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促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中开展战略谋划,找到自身位置和空间,对接重点项目,打造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学校主动融入潍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两个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深耕北海文化、潍水文化研究,主持编纂《潍坊通史》,创办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东亚文化研究院、岳镇海渎研究院,助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近年来,学校各级智库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几十项成果被采纳,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咨询;成立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现代园艺研究院、低碳技术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服务潍坊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累计选派13批共7900余名师范专业学生赴潍坊市的5个县市区200余所学校开展实习支教,助力潍坊市基础教育再创辉煌。(王珍)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