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中小学生学习品质评价的温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近年来,温州始终紧盯“质量立教、以评促教”这个命题,基于原有教育质量“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聚焦“学会学习”这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结合多年来开展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践经验,建构并实施了区域中小学生学习品质评价。

体系构建:形成“1+4+N”测评模型

学习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及行为特质,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未来发展所必备的个性特征和品格。

搭建学习品质评价指标框架。结合近年来区域教育发展需求和实际,梳理搭建了包含四大系统九项要素的学习品质评价指标框架。其中“想学”强调学习动力,具体指向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会学”强调策略方法,具体指向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乐学”强调过程体验,具体指向学习与考试焦虑、学习积极情感体验;“耐学”强调学习维持,具体指向学习专注、学习意志。

梳理影响学习品质发展主要因素。基于文献分析与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在可改进和易推动等方面的考量下,梳理了来自学生、教师、学校和家庭四个层面的多种影响学习品质发展的因素。

构建“1+4+N”学习品质发展测评模型。学习品质评价主要采用大规模教育质量监测的形式落实,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1+4+N”的测评模型。其中“1”指向模型构建的一个核心概念——学习品质;“4”指向学习品质评价的四大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策略方法系统、过程体验系统和学习维持系统;“N”指向源自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方面的N种影响学习品质发展的因素。

实施策略:注重“推陈出新”优化方式

秉承“研做一体”理念,从2020年起,全市以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为载体,按照“一年监测,一年改进”的思路,轮次开展小学和初中学习品质评价。

一是优化组织方式。在监测抽样方面,采用“学校抽样,学生全员”的方式,被抽到的样本校相应年段学生全员参测,目的是以学校为单位形成监测报告,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改进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测评科目公布方面,为了保证监测的常态化实施,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当年监测学科在测前一到两周才公布,压缩了学校测前突击应试的空间,保持了教育质量监测“体检仪”的功能。

二是优化施测方式。根据评价内容特点,灵活选用线下纸笔测试和线上计算机测试两种方式融合评价。文化学科测试和学生问卷多采用纸笔测试;教师、家长问卷多采用网络调查。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学科测试采用人机交互作答模式,同 一试场30位学生同时在线测试,实现在规定时间内对大规模学生音乐演唱能力的表现性评价,并经学科专家验证后,通过机器自动评分实现数据采集。

三是优化反馈形式。首先,完善教育内部反馈机制。以“市县联动、逐县指导”为基本模式,建立学习品质评价结果逐级分析与反馈机制。市级以“综合主会场+学科分会场”形式开展现场反馈,并发布市、县、校三级综合、学科、专题等各级各类分析报告。其次,建立县(市、区)监测结果报告单制度。把质量监测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以“成绩报告单”的形式发送给县(市、区)领导,让有整体的把握,充分重视并督促改进。第三,逐步形成社会发布路径。通过报纸、微信公众号以及短频形式等向社会发布,实现家、校、社共育。

结果应用:强化“以评促培”多措并推

始终坚持“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理念,构建质量监测数据驱动教育改进的行动路径,回到教育现场,深入探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综合施策,强化监测结果应用。

一是问题导向,行政推进。尝试建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联席会议制度,行政合力推动教育质量监测问题整改。根据监测结果,全面梳理区域、学校问题清单,按照问题类别细分至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明确责任,督促指导一体,确保问题整改有行动、有追踪、有实效。

二是规律驱动,科学推进。利用数据挖掘教育教学规律,打开教育过程的“黑箱”,是学习品质评价的重点任务。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四个层面做深层次的专题挖掘,如“提升学习品质,教师可以这么做”“哪些学习策略更有效”“提高孩子幸福感,家长应该怎么做”等。促进了基于“规律发现”的教育教学改进,推动了有效管理、精准教学和科学养育。

三是典型培育,示范推进。一方面,培育学习品质监测结果运用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培育“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示范学校。结合省“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试点项目,市、县联动,近两年共评选出“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市级示范校100所,县级示范校78所、县级种子校347所。通过典型案例和示范校培育,以评促建,以评促培,推动结果运用以点带面,扩面提质。

学习品质评价是一种“促进学习的评价”。区域学习品质评价实施以来,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对学习品质内涵及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体验和学习维持等方面。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