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教育局:“四个一体”推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08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全县幅员5400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两个省级开发区,377个行政村,人120万,是全省人口超百万的3个县份之一。全县现有各类各类学校302所。近年来,农安县立足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和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重点,坚持城镇与乡村同步、扩优与扶弱并重、硬件与软件并举,建立并完善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教师交流管理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有计划推进全县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进程。

打造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联盟发展。出台《农安县大中小学教育联盟实施方案》,积极与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等省内高校对接,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带动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整体水平,实现县域教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扩大区县名校联盟合作规模。按照《南关区与农安县推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对接方案》,长春市南关区10所名校分两批与农安县37所中小学校(含农村学校26所),组建10个共同体学校联盟,同步组建“南关—农安”教师进修学校联盟,不断吸引和接纳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落地。

提升县域大学区自主协作质量。建立10个大学区,其中高中2个、初中4个、小学4个,以1所县城优质学校为区长校,构建“1+N”学校共同体,覆盖所有城乡学校。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为依托,以培训体系为保障,以课程模式为核心,以研修模式为路径,以考评模式为手段,积极探索“教学研培一体化”体系,发挥数字化先导作用、驱动作用和支撑作用,加强示范引领,持续推进大学区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数字化,推动优质资源一体化建设

坚持“蓄水养鱼”,推动城乡学校教育装备全面升级。计投入资金1.3亿元,采购计算机及一体机7206台、1176套,打造电子备课室70间、语音教室42间,建成“三通三平台三中心”,装备145间“专递课堂”主讲和听讲教室和34套英语“听说考”系统,全面覆盖所有城乡学校。

坚持“引凤筑巢”,推动城乡教师学习培训全面铺开。展专任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测试、县市级学科骨干教师遴选培训、中小学校长管理信息化能力培训、青年教师岗位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34次,参培教师总数突破3.5万人次,教师参培合格率达到98%。通过全员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应用。

坚持“画龙点睛”,推动城乡优质资源建设全面扩大。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等,打造智慧校园试点校10所、示范校10所、智慧教50间,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针对不同学段制定“智慧课堂”教学标准,整合师生智能平板教学终端及大屏、录播等多媒体设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课堂教学环境,城乡师生同上一堂课,实现立体交流互动。

依托大学区活动,实现特色办学一体化实施

切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结合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推进学区之间、学区内部与共建单位的教育资源共享共建。

加快乡村温馨校园标准化建设。以大学区为单位,统筹开展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每个学区重点打造3-5所温馨校园。推进温馨校园标准化建设,落实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条件,保障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等配备到位,努力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探索实行大学区捆绑评价。构建学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373”运行模式,即:每轮评价周期3年,依据基础性指标、共享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创新性指标、贡献性指标、督导委员会成果单位评价、一票否决项等7类指标,认定高质量发展基础校、跃升校、优质校3个层级。以此基础上,以“质量万里行”形式,将“教育督导、教学视导”深度融合,对每个大学区进行捆绑式的整体评价,形成“行政推动——教研指导——督导验收——整改提升”闭环管理机制。

保障入学巩固率,确保控辍保学一体化推进

建立适龄儿童控辍保学机制。一是认真履行“双线三级”控辍责任制,实行“双线三级”目标管理,当地乡镇政府包村(居)委会,村(居)委会干部,包户;局机关包学校,学校领导包年级、班级,教师全员包学生,全力提高义务段巩固率。二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师德集中教育活动,树立“我身边的好老师”等一批师德典型,用爱心留住每个孩子。三是落实十项制度,召开控辍保学调度会,成立由政府、公安、学校组成的劝返小组,全面落实“双线三级”包保、适龄儿童普查、学生考勤、家校联系、月报告、劝返复学等十项制度。

开展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活动。一是开展特殊群体普查活动,全面掌握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情况,针对每一名学生实际,分别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实施“一生一案”;二是特殊群体帮扶活动,严格执行国家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和教科书费政策,对建档立卡、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等开展资助帮扶工作;三是开展“三个优先”和“五个一”活动,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

保障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一是发挥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设置学前康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教育项目,适时安置各类型、各学段残疾儿童入学;二是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置运动康复室、感觉综合室等功能教室,先后投入165万元采购设备设施、维修康复室,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关标准,不断完善学校无障碍设施;三是筹建送教上门队伍,采取“5+15”服务模式,对脑瘫、自闭、智障等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入户送教,每月送教1-2次,每次3课时,保障残疾儿童入学率。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