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内蒙古工业大学: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4-09-19 作者:郝贠洪 徐睿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精心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一体化育人格局,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强化顶层设计 统筹推进改革

作为地处北疆、以工为主的地方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统领,以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一体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是内容融通,依托学科专业统整“五育”,建立“五维一体”育人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学校以各学科专业教育为依托,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建立“五维一体”育人内容体系,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集成,形成“一学院一品牌”的局面。其中,体育教学部充分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多元化地纳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太极拳、珍珠球、毽球、跳绳、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课程。一方面,通过互动协作深化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将传统体育技艺与中华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融入了新时代体育运动所具备的健身、娱乐及教育功能,实现了传统体育运动的价值转型,激发出昂扬独特的时代活力。

二是主体协同,面向多方需求优化供给,构建“多元同向”育人行动体系,促进学生平衡发展。

学校以国家和地区战略发展需求、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发展期待、关注学生的发展历程、理解学生的发展体验,从供给侧解构育人要素,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相对应,通过调动活跃力量、建立信任关系、发挥细节功能、强化互动反馈等方式链接供需关系,协同教育主体,构建“多元同向”的育人行动体系,提升教育供给的效率和质量,形成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互相助力的良好局面。

学校聚焦打造宜居、宜学、宜才的育人环境,积极搭建品牌化育人平台,创建师生共建、共治、共享学生社区治理模式,营造了学生社区各民族互促互融、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浓郁氛围,建立“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校院协同、师生共进”的工作体系,形成以学生服务中心为服务主阵地、七个学生社区为育人主阵地、学生公寓为管理主阵地的“1+7+N”的基本架构。领导干部、行业专家、学业导师、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心理咨询、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育人力量进入社区,广泛开展书记校长“零距离”、院处长“下午茶”、支部联建、党员工作站、微党课、微课堂、咨询辅导等特色活动形成“师生同建、我家我建、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三是机制联动,强化资源统筹保障运行,搭建“全程共治”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为更好达成“五育并举”育人成效,学校统筹方向、人力、职责、事务、激励、制度六个方面,搭建“全程共治”育人工作体系,推进组织领导、队伍保障、履职尽责、落实、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六项机制联动实施,提供组织有力、推进有序、运行平稳、系统全面的工作保障,形成共建共治共促的有利局面。学校大力弘扬主流价值,强化思想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日常,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学习宣传阐释活动。成立大学生“红石榴”宣讲团,围绕“三问三建三讲”创新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用“青言青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抒发新时代青年心声。

育人能力提升 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一体化综合改革,有效解决了“五育”内容过度分化、主体分离、机制固化等问题,逐渐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良好态势。

学校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制度成果,创新性地建立起“1+5+10+N”综合改革体系,将“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和“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有机统一,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践成果,获批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成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美育中心、劳动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获批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高等学校科研平台等,搭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五育并举”教育改革平台载体。

带动全校形成“同研究、共实践”的局面,近3年广大教职员工开展“五育并举”相关课题研究339项,获得相关教学成果奖57项,建设相关教学团队64个,开展相关课程建设178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奖励37人次。促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获批20个国家级、1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学生成长成效显著,青年学生年均组建600支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年均获奖2000人次,体质达标率逐年上升,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内蒙古地区前列,因“为人朴实、作风务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而广受用人单位的赞誉。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