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历史】铸魂育人 用心编好教材

——记刘国新老师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5-01-15 作者:殷露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刘国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兼社长、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等。刘国新除专心做研究之外,还心系中学历史教育,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工作。2017年,他担任高中历史教材核心作者,2020年担任中职历史教材核心作者。2022年,刘国新受邀参加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修订工,担任编委会委员,同时还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主编之一。

修订工作启动至今,已有两年多。修订组初稿完成后,教材经历了一次次的句读、打磨、试教试用、送审等。正是在这些日子里,我作为分册编辑与刘老师逐渐熟络起来,切身感受到他作为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很多时候,修订工作任务很急、压力很大,但70多岁的刘老师从未表现出懈怠和不满,他总是把自己当作编辑亲密的战友,和我们一同奋战。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乐观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影响和鼓励了我,在此略举刘老师的二三事,让大家看到这样一位用心编教材的人。

202311月底至12月初,历史教材进入试教试用阶段,全国多个省市都安排了试教试用课程和座谈会,教材编辑要陪同编写组专家一同走到教学一线,了解一线师生对新教材使用的情况。已近年底,天气格外寒冷,专家们的事务也更繁忙。我本想刘老师能选几节课听完就有不错的效果,但刘老师想尽可能把八年级下册的每一课都听一遍,除了日程安排冲突实在无法兼顾的课程,他要求去听剩下的所有课程。这样,我们计划1128日去北京第五十五中学听6节课并参加座谈会,1130日晚到达天津,第二天在天津市第一中学听6节课并参加座谈会。

其实,能够听12节课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其中有个小插曲,因在北京第五十五中听课反响很好,29日北京东城区教研员想请刘老师30日到北京五十四中再听5节课。因30日我们还要赶到天津,时间非常紧张,我担心刘老师身体会吃不消,也建议他看情况不一定非要去听,但是刘老师还是决定去。30日早上8点开始上课,我们连续听了5节课并参加完座谈会后已是中午,然后匆匆忙忙赶到火车站去天津。

就这样,刘老师3天听了17节课。课堂上,他认真倾听,仔细做笔记,课后的座谈会上,他对老师们的授课情况一一点评,并为老师答疑解惑,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听完这些课后,我能感觉到刘老师已经非常疲惫,但他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感叹:编教材就应该多到一线师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启发良多!之后在处理一线教师教材试教试用意见时,刘老师认真研判,尽可能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再次审视与考虑问题,对内容一遍遍地调整与完善。

20241月初教材准备送复审前的几天,八下编修组专家一早来社里集中讨论教材内容修改情况。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给样书的排版和制作争取更多时间,我们只能分工合作,专家边讨论,编辑边盯排版。过程中,编辑及时把专家讨论处理的结果落实到书稿上,并请排版人员排好版。待专家讨论结束时已晚上10,刘老师依然没有要走的意思,我催他走时才知道,他已经做好后半夜待排确认之后再回家的准备。刘老师这种敬业负责的精神让人感动。

修订工作两年多时间里,有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这里不能一一详述。但是,刘国新老师认真负责、用心编好教材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编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