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历史】涉流探源 犁然有当

——记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修订中对一则材料的推敲

发布时间:2025-02-11 作者:赵万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修订,是我第一次全程参与的教材编修工作。在教育部教材局指导下,编委会和修订组专家、历史室全体编辑,始终秉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的要求,审慎处理每一项内容,做好每一处修改。

以八年级上册一则《材料研读》为例,专家和编辑共同涉流探源、反复推敲,不仅要考虑材料出处的准确性,还要考虑材料导向的正确性,以及材料内容的适宜性,力求将最恰当的材料选入教材。

材料的准确性是教材编修的基本要求,这需要我们认真核查材料出处,找到原始材料,核对材料原文。八年级上册这则《材料研读》位于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旨在配合正文对旅顺大屠杀的讲述。现行教材的内容如下: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这段材料十分经典。木森的《旅顺大屠杀》、郑师渠的《中国近代史》、马幼垣的《甲午一百二十年祭》等多部著作,都引用它来说明日军的野蛮本性。但很显然,纽约《世界报》是英文报纸,上面这段话是中文译文,译文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根据专家指引,查到了译文的出处——[日]藤村道生著,米庆余译《日清战争》。我们按照教材统一体例,为材料标注了出处。可这样的修改仍未彻底解决准确性问题。

一方面,材料开头说明了这是美国纽约《世界报》的报道,那么最原始的出处应该是英文版的《世界报》,而非日本学者的二手文献。另一方面,英文版《世界报》的内容由日本学者介绍,再由中国译者译为中文,必然存在对原文的加工修改。要想还原材料原意,必须找到英文原文核对。

于是,我们请主编联系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刘文明教授。他曾在《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0期发表论文《甲午战争中的英美特派记者与旅顺大屠杀报道》,其中就提到《世界报》的报道。刘教授向我们提供了《世界报》相关报道的原版扫描件。我们随即展开翻译工作。

然而,经过反复核对,我们也未找到能够与上述译文准确对应的英文原文,只能从不同的报道中,拼凑出译文的意思。这说明,藤村道生对《世界报》可能并非原文引用,而是作了一定概括。后来经过核查,藤村道生沿用的是陆奥宗光《蹇蹇录》的说法,后者同样采用概括的方式。核查进展到这一步,我们决定不再使用日本学者的二手材料,而是直接从《世界报》英文原文中摘取相关的文字直接翻译,从根本上解决准确性的问题。

材料的准确性解决后,导向的正确性就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格外注意外文材料中所隐含的价值取向。

19世纪,西方国家普遍盛行“文明等级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按照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等级。有的学者分为野蛮、蒙昧(不开化的)、半开化的、文明四个等级,也有学者分为野蛮、蒙昧、文明三个等级。这种理论实际上是为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服务的。根据文明等级论,只有文明国家间才能享受国际法上的平等,而对于蒙昧或野蛮国家,则可以不顾其主权,谋取领事裁判权等特殊权利,甚至可以侵占他们的土地而不受国际法谴责。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主动利用西方的文明等级论,宣扬这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力图减少西方国家的干预。与此同时,日本与英、美等国于1894年7月刚刚完成修约,将在5年后正式废除领事裁判权。美国国内出现了反对过早取消领事裁判权的意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美等国部分媒体抓住旅顺大屠杀这一事件,开始质疑日本是否够得上“文明”的资格。例如,克里尔曼在《旅顺大屠杀》这篇报道中说:“日本本质上是一个野蛮国家,还不能将文明人的生命和财产托付其管治之下。”

面对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教材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一方面,我们决不认可西方的“文明等级论”。所以,原来这段材料,主要讲日本到底是文明还是野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西方“文明等级论”的话语中。尽管讲的是日本,但同样的逻辑也会加到中国身上。

但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替换掉这段材料,绝口不提日本的“野蛮”,同样是存在问题的。日本制造如此残酷的大屠杀,就是一种“野蛮”的表现。只不过,这种野蛮并不是“文明等级论”话语下的野蛮,而是基于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作出的判断。

因此,经过与编写团队的反复研究,最终决定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材料,先摘选《世界报》对旅顺大屠杀史实的报道,再加以报道中的相关评论,将文明与野蛮的判断建立在具体的史实之上,实现对西方话语的解构和重构。修改后的材料如下:

日军于11月21日进入旅顺,残酷地屠杀了几乎全部居民。无自卫能力和赤手空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杀,他们的躯体被残害之状无法形容。……这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

——[美]克里尔曼《日军大屠杀》,纽约《世界报》1894年12月12日

最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材料的选取也要考虑内容的适宜性,不宜选用过于复杂、冗长,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材料。

历史的真实有时候是残酷的,旅顺大屠杀就是这样一件惨烈的历史事件。在《世界报》等媒体的报道中,有很多对屠杀细节的描述。即便成年人读起来,也会感到不忍卒读。因此,教材在摘选材料时,尽量选用讲述事件基本情况的片段,如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做了什么。在选用描述性的片段时,尽量选择相对概括性的表述。

按照这样的标准,编辑在大量报道中,最终选择了比较恰当的一段,即上文所列材料。这段材料中,既有旅顺大屠杀发生的概况,又十分客观地揭露了日军的屠杀罪行,更点明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本性。我们认为,这样的材料是比较适宜初中阶段学习使用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述旅顺大屠杀时出示这则材料,首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旅顺大屠杀的具体情况,以补充正文的讲述。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谈谈对日军侵略罪行的认识,培育不忘国耻,反对侵略,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过对这则材料反复推敲的过程,我作为编辑更加树立起对教材工作的敬畏之心。教材编写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定的价值立场、深厚的教育情怀。这样,才能打造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辜负亿万师生的期待。(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高级编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