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即将迎来新一年开学,2024年的期末测验仿佛尚有余温。科学的阶段测验,依然是助力学生学业的有效手段。进一步以学生为本,更加合理地做好阶段测验,成为2025开年教育新篇的话题之一。
新课标理念下的科学化测试
“少年儿童的测试不能超纲,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家住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橄榄城小区学生家长陈雪梅说。
“测验的目的是检测学情,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做探索,如果让大部分学生面对又难又多的测验题目,就违背了命题原则,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的实际情况。”身为重庆市语文特级教师,重庆市南渝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测试出题依据的是新课标“以学定考、教考一体”的原则,所秉持的基本思想就是素养立意。
何为素养立意?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研究所所长张鸿认为,从能力与素养概念比较看,能力是中性的,素养是有方向性的,能力更强调能做什么,素养更强调愿做、该做和希望做什么。素养的土壤与养分源自知识与能力,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无法孕育素养。
家长们对孩子的测试提出建议,其实也反映出教育理念变革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问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刘云生认为,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命题改革方向就是: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让测试题目符合所在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能愉快“答卷”。
科学掌握测试的难度和区分度 提高教师命题能力
重庆南渝中学要求命题要以学生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反对将知识从学科结构和知识系统中人为抽取、孤立呈现,那样就会导致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个被肢解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每个阶段学生都应接受符合其学习能力的检验。”张鸿表示,“小学阶段考试要注意频次和难度,要与新课标要求、与教学评原则一致。”
有家长曾表示,孩子小时候原本对数学有一些兴趣,但因为过早地学习很多难题解法,反而现在开始畏惧数学,最后连课内的数学知识也学不好了。
“测试是考查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不是把学生考倒。”刘云生表示,“不出偏题、怪题”,就是为了让教学适应教育规律,不加码加纲,以免引发家长焦虑情绪。
一次测验,既是检测学生学业水平的镜子,也可反映命题者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命题要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题目,坚决防止偏题怪题,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江净帆看来,测验题目的质量可与命题者的能力划等号,其质量的高低,反映的是命题者能力水平的高低。
倡导研制科学化测验标准 突出学生核心素养
“过难的考试,貌似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实际上是增加学生负担,也与现在的减负要求不合。”南渝中学一位高级教师表示,“出题者不是想当然地创新,它还要配合减负的大背景,才能真正降低学生的负担和家庭的焦虑。”
“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家长们对这样的学考分离深感无力,“孩子在家时大量时间用于写作业,而这样的作业很多是机械学习。”
“考什么就学什么,肯定是不合适的。”张鸿认为,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课程及其考点相对固定,同一套试题不能反复使用,避免有学生以刷题取胜,只掌握题目和标准答案,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
刘云生表示,测验的丰富和创新也要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学科特点。有些学校出题考点中,经常将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考试内容,虽然作为知识点学习“引子”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面向全体学生考核内容来说,显然不太合适。
“什么样的测验是科学试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可操作的测验标准,实际上涉及学生评价的问题,既要防止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因过易而难以体现区分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江净帆教授认为,教师或教研人员应以命题为抓手,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琢磨测验方式方法,不断推进与完善学科命题评价改革,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命题研究与实践,搭建科学命题的资源库。
(作者系南渝中学正高级教师、副校长)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