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教材,国之大者。”对党和国家事业来说,教材质量关系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对广大师生来说,教材质量关系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是最高权威、最高标准;对我们教材编辑来说,教材质量关系事业成败,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可以说,质量是教材建设的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和铸魂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党的二十大以来各行各业的热频词。建设教育强国、质量强国,教材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身处思政课教材编研出版一线,在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辑室有4句话长挂嘴边,也牢记在每位责任编辑的心中。
第一句话:教材工作就是政治工作。政治是首要的质量,也是底线的要求。“责任编辑,责任在前,编辑在后。”我们始终把树牢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作为每位责任编辑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教材视作一切工作的根本。通过理论学习、业务研讨、考核评价等机制,鲜明树立“教材质量第一”的导向,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把好教材意识形态关、内容质量关。
第二句话:内容不及时修订就是错误。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容的政治性、时代性。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指出,在中央明确提出重要思想理论、重大战略部署进教材要求的情况下,应及时修订教材。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教材“五年一大改,年年均小改”的修订成为常态。在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主题教育等内容进教材,加强内容统筹,明确各册次分工,压实各编辑责任,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第三句话:万分之零点二五不适用。万分之零点二五,是一般图书编校质量“优秀”的标准线,却是教材质量的“合格线”,更是责任编辑在工作中不能触碰的“红线”。教材没有容错的空间。为保证万无一失,在“三审三校”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工作机制。
一是配备双责编,上好“双保险”。双责编,不是每位责任编辑工作的减半,而是工作流程的加倍。在稿件修改、核对、通读等环节,每位责任编辑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然后再研判、整合意见,做到双重保障。
二是集体审稿,群策群力。思政课教材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教材内容跨学科、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审读、跨册次集体审读有利于避免知识盲区,发挥每个人不同学科背景的优势,确保教材内容权威、科学、准确。
三是精益求精,能改则改、应改尽改。文字工作是“无底洞”,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看,看出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在教材修改上,我们秉持“改了比不改好,就要改”的原则,认真研判教材审查、专家审读及一线教师审读意见,并通过多轮、多人审读,字斟句酌、多方查证,使教材不断完善,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第四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决定教材最终质量的,往往是细节。一个标点使用不当,有时就会造成语义的误解;一幅插图的微小疏漏,就容易带来不必要的解读。为此,我们牢记:责任没有空窗期,要“时时放心不下”,充分认识到教材无小事;锤炼专业本领,打铁必须自身硬;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高标准、严要求,保障出版高质量思政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叶圣陶说过:“所有的课本都是政治课本,因为各种课本都要体现教育方针、体现政策、培育新人。所有的课本都是语文课本,因为课本都是用中国话写的,编辑拿出来的语言,写在课本上的话,能否给人家好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非注意不可。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当前,党和国家对教材的重视前所未有,时代发展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前所未有,广大家长师生对教材的期待前所未有。作为一名教材编辑,我们要把教材质量视作生命线,永葆“白纸黑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殷殷嘱托,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思政课精品教材。(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编辑室副主任)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