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支粉笔一堂课”到“指尖轻点学思政”,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过去10年间完成了一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蝶变”。学校以“技术驱动、虚实融合”为核心理念,精心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三级“创新步”破解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痛点难点,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第一级“创新步”:智能手机破局,“移动课堂”激活思政课。
2015年,针对思政课“抬头率”“前排率”“听课率”堪忧的问题,学校决定下大力气优化教学供给,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组建研发团队,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推出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静思学堂”APP。
“静思学堂”APP以“微课教学+师生互动”为核心内容,集成在线测试、实践管理、学习社区等丰富功能,让学生通过手机“指尖”操作,即能轻松开启学习之旅,将思政课堂的场域从教室延伸到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静思学堂”APP的应用,有效带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革新,形成了全新的思政课教学生态,让新时代的思政课“活”起来。学校思政课教学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成果先后荣获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并在新疆、湖南等地的职业院校中获得广泛应用。
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静思学堂”APP
第二级“创新步”:虚拟场馆赋能,沉浸式教学触手可及。
“静思学堂”APP上线应用后,基本解决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谁来学”和“怎么学”的问题,但由于匹配网络教学的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学什么”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当时市场能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多数资源适配度不高且使用成本昂贵,显然从长远角度仅靠“买买买”难以满足思政课教学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下决心在教学资源上“建建建”,特别是抓住了当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方兴未艾的契机,自主研发基于“移动课堂”应用的思政课虚拟场馆,旨在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
2016年,学校推出了首个以广西区情教育为主题的三维虚拟场馆。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学校顺势研发了“中国扶贫成就网络虚拟展馆”,一经推出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适时组建党史研究团队,研发了“红星闪耀八桂:八桂百年简史”虚拟展馆。这些虚拟场馆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内容紧扣党的创新理论和时政热点,为学生学习思政课带来了全新体验,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坚持自主研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得到了快速全面提升,形成了整支队伍的核心竞争力。从2014年到2024年,学校思政课教师连续11年荣获广西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并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
中国扶贫成就网络展馆
第三级“创新步”:管理平台强基础,破解实践教学难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存在“组织难”“管理难”等顽疾,育人效果不够明显,迫切需要运用数字技术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当时的新冠疫情对高校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带来了较大冲击,学校积极主动应对挑战,适时上线推出了广西高校首个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教学任务发布、项目立项、成果提交、评价反馈的全流程线上化和智慧管理。
此后,基于数字化平台应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成熟定型、沿用至今且持续完善。据统计,截至目前,学校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使用量超过7亿,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内外80余所高校基于该平台框架进行定制开发,影响深远。
此外,依托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使用,学校牵头组织广西高校协同开发建设了300多堂“行走的思政课”,打造了一堂堂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工厂一线中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的“大思政课”。
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大数据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学校正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应对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以贯之地推进思政课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