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传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目标,以“匠心育人,创新驱动”为宗旨,以“强责任、塑典范、铸匠心、促发展”为使命,树立“融合促发展,创新增效能”的建设理念,探索“专业融合、资源共享、路径创新、效能提升”的新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迅猛发展,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转型升级。面对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挑战,学校通过思考以及实践来回答以下关键问题:一是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二是激发教师团队协作效能与创新活力;三是打造一支构建德技双馨、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此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协同 提升协作效能
深化产教协同新生态。一是专业融合产业,对接汽车行业技术升级趋势,开展行业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岗位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标准,将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维修、车联网技术等前沿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融合竞赛,将汽车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嵌入课程内容,通过赛教融合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开发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的实训课程包,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三是校企资源融汇,建设校企共享实训基地,集成虚拟仿真实训、整车实操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企业环境的学习体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推动教学、企业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构建团队发展新路径。一是教学模式创新,打造高效协同教学团队。探索创新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构建多时空互动、多要素协同、多层次沟通、大数据支持的职业教育立体课堂。通过组织“党建+课程思政”等主题党日活动,推进模块化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改革;二是师资培养创新,构建多维协同学习机制。建立老中青“传帮带”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师资培训机制,采取任务驱动、模块化管理模式,以汽车与装备制造专业集群为基础平台,突破部门、学科和岗位之间的界限,构建以教学团队为核心、企业深度参与的协作共同体,通过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推行“双师双能”培养计划,实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作的双向流动;三是管理机制创新,完善激励与协同管理模式。实施团队绩效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的考核机制,以成果为导向推动团队良性竞争,完善校企互聘机制,引进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技术顾问;四是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动态成长团队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将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企业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标准,推行动态评价模式,依据实际成果调整团队成员目标与任务分工。
激发团队发展新动能。一是协作效能提升,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团队教师协同开发课程和项目化教学。通过定期研讨与培训,强化团队成员在技术、教学与科研上的分工与协作能力;二是教学效能提升,聚焦模块化课程开发,提升课程对岗位能力需求的契合度。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VR虚拟仿真、AI智能分析等)优化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三是服务效能提升,拓展校企合作广度,为区域汽车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建设汽车行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技术成果向企业应用转化;四是职业效能提升,激励教师通过专业技能比赛、科研项目等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支持教师在行业组织中担任技术专家,增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
成员发展良好 育人成绩显著
团队建设成果显著,名师名校长不断涌现。截至目前,1名教师成长为名师名校长,1名教师晋升正高级讲师,3名教师晋升副高级讲师,团队负责人成长为校长,1人执笔全国汽车美容与装潢专业教学标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评市级典型案例4个,发表中文核心期刊2篇;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取得专利13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0余次,技术培训3万人次。
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
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专业资源建设成效显著。校企、校校共同完成教育部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10项,建成省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优质专业。共建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2本、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和课程质量;校企共建了“长安福特学徒制班”“长安汽车学徒制班”“中德班”,累计受益学生500人,共同开发线上线下精品课程5门、教材8本,共建省级“双轮驱动”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业研讨会
立体课堂全面实施,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立体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85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获国家奖学金5人,680余名学生参与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等企业的新型车型制造服务,94名学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指导学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技能训练
抓牢产教核心 夯实发展基础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构建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将行业最新技术、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通过“专业融合、课程融合、校企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以多维协同为路径,提升团队整体效能。教学团队建设需以创新为核心,围绕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四大领域全面发力,形成协同高效的团队发展模式。在教学上,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通过“立体课堂”,实现多时空互动、多要素协同;在师资培养上,建立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和校企联合培训机制,依托专业集群平台,灵活组建教学改革、实践实训等小组,推动“双师双能”发展;在管理机制上,推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绩效管理与动态评价机制,激励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与服务方面不断突破;在评价体系上,推行动态评价模式,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与服务成效多维度纳入考核,助力团队持续优化。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强化多元价值创造。围绕“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服务成效”,注重成果导向,持续优化团队建设模式。通过课程开发、竞赛指导、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实现教学、科研与服务的多元价值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