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暨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训活动在雄安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01 作者:张晓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日,由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局与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暨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训活动,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拉开帷幕。来自京津冀三地以及广东、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的教育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一线校长及教师代表等5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推动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共谋区域协同发展的未来蓝图。

image.png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合影

开幕式上,雄安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冯杨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雄安新区作为国家战略级新区,始终将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目前初步构建了“课堂+平台+生态”的数字化教育体系。“未来3年,我们将重点推进‘雄安教育大脑’建设,整合教学、管理、评价全流程数据,实现精准化决策;推广双师课堂模式,借助AI技术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阮滢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她提到,北京市已出台《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计划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培育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新范式。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指导单位呼吁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打破区域壁垒,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探索跨区域教育治理新模式。

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全链条改革,通过主旨报告、区校探索、教学观摩、主题研训等形式,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思想盛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教育新质生产力”。他提出,未来的教育生态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教学场景从封闭课堂转向开放生态;二是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三是评价体系从单一分数转向多元能力。“教育需要培养的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情感共鸣。”喻国明的观点引发与会者共鸣。

在区校探索分享环节,5位来自京津冀不同区域的教育实践者呈现了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案例,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分享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思考以及智慧校园建设的创新经验,解读了数字化转型中的教学创新路径。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校长胡友永,讲述了学校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从赋能课堂到真正赋能学生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分论坛上,来自广东、浙江、江苏以及京津冀的数十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教育领域大模型用的创新实践。在教学观摩环节,来自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的教师进行了课堂展示。

image.png

高二物理法拉第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展示课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朱永海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课堂权力结构——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促进师生对话的桥梁。”

本次活动DeepSeek大模型的教育应用引发广泛关注。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技术教研组组长李响,现场演示了AI在作文批改、知识点诊断、虚拟实验等场景的应用。

北京建筑大学机器人工程系教授秦建军在点评时指出,这场汇聚智慧与力量的盛会,不仅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国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案例与样本。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