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惠老师担任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翻译、沈媛媛老师担任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抹灰与隔墙金牌项目翻译……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基础部教师团队中走上世界级舞台的教师不在少数。
近年来,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构建“面向未来、面向创新、面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终身成长体系领域的积极作用,聚焦合作、创新、研究等核心素养,以打造三大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抓手,锻造了一支有情怀、有素养、有学识、有技能,能跨界、能创新、能作为的学科团队。
打造融合型共同体,在学科课改中聚合力
“我方认为就业应该选我所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和价值。”“我方认为应该爱我所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期末,一场有关“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的辩论赛,激起了又一批即将进入实习岗位的青年学子的思潮,加深了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这已经是由学院基础部思政组、语文组老师联合举办的第N场“星火青年”辩论赛了,也是基础部实施学科融合、课程思政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院基础部已组建“思政+语文”“思政+英语”“思政+数学”“思政+体育”等四个“思政+”融合课改团队,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公共基础学科课堂教学环节,衍生了“技能成才”主题红色情景剧、“大国工匠”英语演讲、“数学笔记”竞赛、“舞龙舞狮”等特色课堂,并以“时政教育”为契机,打造了“国家宪法日”竞答挑战赛、“中国梦爱国情”主题红歌合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程生态,构建了学生自主、自律、合作、体验的浸润课堂新模式。
“思政课是否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效果截然不同。”省“十大最受欢迎的思政教师”、省技工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贾莲老师认为,学科老师更容易“打捞”到学生们的思想困惑,便于有针对性地布局思政课程内容,做到对症下药。
同时,基础部主动担当“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项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建设的排头兵,探索跨院系学科专业融合机制,推进“通用素养+”课程改革,进一步形成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育人模式。其中数学组与园林技术、建筑施工等专业联合开发了“数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并编写了《生活中的数学》《专业中的数学》等2本校本教材。语文组则面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增设了《理解与表达》等通识课程,聚焦“说、写、编”三大通用素养,以“着古装、唱古诗、写后续、拍短片”打造情境课堂;面向园林技术专业学生打造“自然课堂”,即将课堂搬到校园场景中,例如《故乡的野菜》一课,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设备扫码识别植物名称、制作植物标本等;面向全校应届毕业班学生开设“简历制作培训课”,集中指导和协助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准备。融合型共同体建设实现了极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为各学科和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
打造创新型共同体,在文化育人中添活力
5天,14项体育活动(含个人体测项目6项、趣味团体项目8项),本部5600余名学生全部参与。2024年“技耀世界,律动青春”活力校园体育文化周活动是学院建校以来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体育盛会。
从传统体育运动会变为特色体育文化周,不仅仅是校园体育活动组织方式的蝶变,更是学院“德技并修”育人理念的内涵扩展。这背后离不开基础部体育组7位教师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支撑。
无独有偶,学院在基础部语文组教师们的积极推动下,也迈出了从读书节到文化素养月的转型步伐,创新构建了“走—听—读—说—讲—展”的书香活动体系,为学院“书香校园”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2024年为例,学院语文组教师依托“如阅读书会”平台,围绕“追寻中国作家郁达夫足迹”主题,分批次组织学生走进郁达夫故居,聆听郁达夫研究会会长苏立军老师讲述郁达夫生平事迹,发动师生共读郁达夫文学作品,邀请富阳本土作家进校园开展“我与作家面对面”活动和郁达夫作品“讲书大赛”,举办师生优秀作品展,营造了“人人主动、人人参与”的活动氛围。
小创新、大效益,基础部教师们的创新力量可见一斑。事实上,学院一直重视教师创新指数的提高,并以文化育人为第一导向,以赛事活动和社团活动为载体,锻造“社队+赛队”两类创新型教师发展共同体。
所谓“社队”,是指由一个社团指导教师领头,遴选有兴趣爱好的教师组建的团队。该团队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职业技能深化、兴趣爱好发展3个维度,组建了朗读社、英语社、篮球社、数学社等6个常态化社团。其中由郑少军和叶青林两位老师牵头组建的数学社已成为校级精品社团,下设数学史、数独、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量关系、生活中的数学、趣味数学、数学前沿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等不同兴趣小组,社员覆盖了全校30个班级,成为全省技工院校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所谓“赛队”,是指由一名在全国或全省竞赛中获奖(指导获奖)的教师领头,遴选“老、中、青、新”四类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主要工作是建立健全集体备赛制度、团队研修制度,为教师专业成长“修枝打杈”。如今,学院数学、语文、思政等学科均形成了富有特色、影响广泛的品牌竞赛项目。其中思政和语文组共有4位老师荣获省技工院校学生思政文化素养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思政组有6位教师获得省技工院校思政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二、三等奖;数学组自2017年成立“数养”竞赛辅导团队以来,已指导学生在浙江省技工院校学生数学素养知识竞赛中实现“九连冠”。
打造研究型共同体,在教研实践中增效力
针对基础部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薄弱的“痛点”,学院成立数学、英语等五个教研组式的研究型团队,按照“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科研思路,探索新形势下高质量推进教研实践的有益尝试。
其中数学教研组结合当前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潮,在学科带头人带动下,以《数学与建筑施工专业课程融合研究》《数独融入数学课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等课题研究为基础,立项申报了“工学一体化六步法教学融入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项目。该研究课题自2023年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六步法内涵与路径实现”“数学课堂的六步法表征”等十余次研讨会,得到了全院工学一体化教师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
为保障该课题的有序落地与转化,数学教研组创生“1235”校本教研范式,以提升教研组活动质量。“1”是一学期一主题、一团队一课题;“2”是组内、组际“两个循环”;“3”是赛、训、研“三位一体”;“5”是“确定主题—前移研究—正式研讨—成果展示—后续拓展”五个阶段,让校本教研兼具规范与鲜活属性。
思政教研组则充分发挥德育、思政两大名师工作室平台的示范作用,探索实施“课题统领、项目带动、专家指引、集体会诊、联合教研”的“n+1”教研模式,为每个课题(项目)研究团队都配备了一名专家顾问,以提高课题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
扎扎实实的教研组建设,保证了作为校本研究主阵地的教研组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专业支撑作用,不断推动基础教研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截至目前,五个教研组均有省级以上课题立项,其中语文教研组的《指向职业精神的中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题获评省级一等奖;英语组《后疫情时代技工院校英语口语网络课程建设探索》课题获评省级三等奖……
除此之外,基础部的累累硕果也得益于区域联动。在学院基础部,“请进来,走出去”已呈常态化,实现了多角度开阔教师视野,多方位给予教师专业引领。例如,一半以上的英语教师都参与过南南合作等国际性交流活动。
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通过“共同体”这一有效的组织运行方式,让基础部的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促进了教与育、教与创、教与研以及多元文化等的协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组织运行方式,学院构建起了协同、联动、开放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了公共基础教师团队服务“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的能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