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13日,成立于1928年的“西安市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培华”校名从此启用。“培华”取黄炎培的培,中华职教社的华,意为基础之巩固、前途之发展,也意在突显“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办学愿景和“打好教育基础、促进国家发展”的远大理想。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
曾为北京女师同窗的培华女职校长吴云芳(中)与会计李競寰(右),摄于梁府街即现在的青年路校门口。门柱上隐约可见“陕西省私立培华”等字的校牌。
近百年来,培华人以行动为标尺,他们赋予了“培华”这个校名朴素的传承力;以岁月为轨迹,他们赋予了“家国”这份担当强大的感召力。一代代培华人把“矢志教育的家国情怀”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博大胸怀,把教育救国、爱国、报国、兴国和强国的使命扛在肩上、责任印刻在心中,创造了培华昨天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培华开创了陕西民办教育的先河,用行动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民办教育百年发展的宏伟画卷。
建校初衷体现教育救国之心。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一大批实业家希望通过“实业救国”实现富民强国梦想,在此影响下教育界人士也想改变落后的教育方式,通过“教育救国”为国家寻找救亡图存之道。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人士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双手万能 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的职业教育思想。
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928年2月吴云芳、梁午峰、石雨琴等人,在中华职教社的指导下筹建了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举办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平民女职是西安第一所由社会团体举办的初级女子职业学校),学校学制为半年,培养女性学习生活知识和文化知识,重点放在学习掌握生产技能上。
学校培养的学生手艺练习娴熟、作品优良,学校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与肯定,还被评为“全国十大优良职业学校”。学校为解放女性,追求妇女平等、独立和提升谋生技能持续贡献力量,为处于封建势力压迫下的广大妇女打开了新窗口,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贡献人才智慧,践行了通过教育来实现救国梦想。
抗战办学激发教育爱国之举。1938年初,日军大举侵入中原腹地并向西推进,西安就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培华师生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保家卫国。1937年12月至1938年上半年,培华女职师生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抗日救国。全校师生集中力量上午上课,下午投入生产,为参战前线制作棉被500条,缝制大衣30件。
1938年5月,培华女职还腾出销售处门面房,让给从山西中条山抗日战场送回的伤员临时居住。女职的学生们还自发组织缝制了100条毛巾,精心在上面绣上“浴血抗战”四个字,送到每个伤病员手中,激励这些抗日将士们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回到战场继续杀敌。为了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培华毕业生郭俊英等7名学子,前往兴平、咸阳、礼泉等地组织传习所,向当地妇女传授脚踏机器织布机的操作,以改变传统的手工织布法,极大地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大后方的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培华女职师生用实际行动参与抗战、保家卫国,把“家国情怀”深深地印刻在信念中、体现在行动上。
体制变革饱含教育报国之情。西安解放后,学校进入了过渡期。培华职校组织师生订立《爱国公约》及个人执行计划,学唱新国歌和红色歌曲,激发爱国热情,活跃校园生活。随着地方政府对财经人才的急迫需要,学校坚决执行政府决定,办学体制由私立变为公办,先后更名为西安第一财经学校、西安市财经学校,专门为西北地区培养财经人才。
学校改制后,全体师生满怀激情投入到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中,全身心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的财经人才。经过几年的培养,西北地区财经人才缺乏得到极大缓解,并逐步饱和。随后学校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集体迁往东北,组建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
姜维之校长带着20余名原财校教师奔赴东北,组建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
无论是更名为西安市财经学校还是迁往东北,培华先辈们总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需要、听从政府安排,以国家利益为重,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种心怀家国、情系教育的执着无不体现了爱国之情。
恢复重建延续教育兴国之梦。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振兴陕西,增加女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女性人才,充分发挥妇女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对陕西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在姜维之老校长等著名教育人士的努力下,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恢复成立。
培华女大招生对象从参加当年高考的女青年中择优录取,这一抉择为国家建设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开辟了一条独特路径。培华女大让女性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进而也让更多女知识青年得到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培养时代所需的女工程师、女经济学家、女文学家、女医师、女法官等做出贡献。培华女大的恢复成立也是促进教育综合发展、人才多元培养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培华女大成为新形势下全国最早实践党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政策的第一批学校,拉开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幕。
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门
培华女大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支持,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名。培华女大的恢复成立为西安以及陕西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使培华女性教育基因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赓续和传承了培华教育兴国之梦。
本科教育聚焦教育强国之志。培华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转化为“服务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基层建设大局”的自觉行动。姜维之老校长高瞻远瞩谋划升格本科,在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以及培华人的辛勤努力下,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西部十二省市区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
更名前后的培华紧盯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时启动了“本科专业创新工程”,重点加强西部建设所需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为西部大开发培育、培养、储备亟须人才,为实施本科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带来“创”出了一条新路。
进入新时期的培华,注重自身发展以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姜波理事长提出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六个一”工程为实施路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吸纳企(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契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走出一条符合应用型高校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培华模式”。
关于未来发展,姜波理事长提出“申硕升大”新目标,标志着培华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培华学院将以自身的战略确定性,从容应对好未来挑战的不确定性,走出一条有培华特色的高水平民办大学之路。(作者蔡亮系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副书记)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