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从“育苗”到“反哺”,让城乡教师共生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08 作者:庞珂 程振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刚来时真有点慌。”回忆起两年前初到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日子,来自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新生代教师田铮记忆犹新,“教学经验不足、管班经验不够,感觉浑身是劲却不知往哪使。”

和田铮一样,随着城乡接合部新建校涌现,大批90后、00后新生代教师涌入,如何快速适应、站稳讲台,成为他们和新建校、乡村校共同的痛点。

城乡新建校教师培养力量薄弱,光靠传统的“输血式”帮扶难以为继。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孙永杰敏锐地看到了问题核心,“城乡新生代教师就像待浇灌的禾苗,关键是要找到让他们根系相连的土壤——打破城乡壁垒,一体纳入学校管理,和学校现有教师混编在集团各校区各段组开展为期1—3年的‘共生’培养,再返回原学校,定能在文化互鉴、资源共享、能力互补中共行共进。”

理念如何落地?第一步就是彻底打破身份隔阂。

“报到第一天,学校就把我和集团的老师编在一个年级组、分在一个办公室。”来自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教师张华斌说,“一起备课,一起教研,一起参加活动排练,那种你是本校、我是外校的标签根本不存在。”

壁垒打破了,如何系统培养?学校为这批混编的“新生力量”量身打造了为期1—3年的“育苗·适应期→蹲苗·成长期→插秧·成熟期”“三阶孵化”培养体系。

“头一年最难熬,教学技能生疏,职业认同也摇摆。”不少新生代教师深有感触。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师德建设与基本功锤炼,以“1+5”的方式涵养师德师风:“1”即讲好“师德第一课”“开学第一讲”;“5”即在与教育家、教书育人楷模、身边榜样等对话,立起教育情怀的“风向标”。

除此之外,学校推行“7个1”基础工程,即通过一日一练字等,帮助教师快速提升基本素养。“每周二的展示课更是痛并快乐着,全组老师帮你磨课,校区名师现场点评,带你驶入快车道。”青年教师赵丽影说。

进入第二年“蹲苗”,培养更聚焦专业深度和职业幸福感。针对城乡新生代教师入职2年的“夯实成长期”,学校对混编在各校区的城乡新生代教师进行分校区月度、期末评价,并构建跨校区同学科的“教学研一体化”培养。

经过前两阶段的淬炼,进入“成熟期”的教师开始发挥辐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同课异构”“送教下乡”“云间读书会”等活动,并带着积累的经验、精品课例和深刻反思,返回原校继续引领。“城市智慧反哺乡村,乡村的实践经验和独特视角又滋养着城市教育,形成双向赋能、生生不息的美好共生体。”学校副校长汪莉芳谈到。

以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祥符校区为例,在集团校的帮扶下,该校从建校初期17名教师、202名学生发展为如今的116名教师、2000余名学生,成为区域领航小学。其中,2名教师获省优质课一等奖,70余名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比赛、教师素养大赛、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佳绩。

“育苗时根脉相牵,成荫后温暖反哺,这就是城乡新生代教师一体化共生培养的意义。让整片教育沃土都活起来了!”望着互教互学、如切如磋的年轻教师,孙永杰感慨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庞珂 通讯员 程振华)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