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科网AI教育解决方案发布会在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举办。在“校长与教师双视角:AI教育的变革与应对”主题圆桌论坛上,河北省冀青之星、承德县第一中学团委书记梁世超作为县域学校教师代表,分享了AI技术在基层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心得。
与高校附中、城市名校不同,在硬件受限、资源不均的现实条件下,县域学校的AI探索更聚焦补短板与提效率,走出了一条小而美的应用路径。
打破资源壁垒:让AI成为县域学生的平等起跑线
“对县城学生而言,AI不是锦上添花的‘新玩具’,而是打破教育资源鸿沟的‘破冰船’。”梁世超坦言,县域学校长期面临优质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单一的困境,而AI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新解。
在英语教学中,梁世超利用AI大模型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定位学生盲区并进行针对性辅导。“比如学生对名词性从句中‘what’用法掌握不牢,那就用AI生成相关试题进行查缺补漏;学生记不住某些单词,那就用AI生成故事或者顺口溜强化记忆。”
更显著的改变在于场景化学习的实现。通过AI结合VR技术,县城学生得以“走进”故宫太和殿感受历史变迁,“置身”亚马逊雨林理解生态系统,这些曾因地理限制难以触及的体验,如今只需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当学生使用AI技术时,眼神里的光让我确信:技术正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梁世超说。
梁世超分享县域学校AI实践经验
直面现实挑战:县域学校AI落地难的破局思路
在分享成果的同时,梁世超直言县域学校的AI应用痛点。硬件设施是第一道“拦路虎”:老旧电脑运行AI软件时频繁卡顿,网络不稳定导致在线作业提交失败。“有时一节AI课要花20分钟解决技术问题,反而打乱教学节奏。”
教师层面的适应鸿沟同样突出。部分资深教师对AI工具持观望态度,认为传统板书比花哨技术更实在。年轻教师虽愿意尝试,却常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用AI生成的教案看似完美,却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脱节。
对此,梁世超和同事们摸索出轻量化应用策略。优先选择无需复杂设备的AI工具,如文本类备课助手、语音批改软件。建立教师互助小组,由年轻教师手把手教资深教师使用基础功能,再共同打磨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对县域学校来说,AI应用不必追求高大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是好技术。”
定位“服务者”:AI应成为教师的双手延伸
“AI的最佳角色,是教师的高效助手而非替代者。” 梁世超结合英语教学和团委工作,勾勒出AI的三大定位:作为教学提效助手,它能自动分析学情,让教师从批改作业的机械劳动中解放;作为语言学习伙伴,其智能对话功能有效弥补县城学生口语练习机会少的短板;作为德育辅助工具,可生成红色故事动画、设计社团活动方案,让团委工作更贴近学生兴趣。
“当AI能自动根据县城学生的认知特点调整教学难度,让孩子们能通过技术接触最前沿的知识时,才是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梁世超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县域学校的AI教育不必复刻城市模式,立足实际需求、解决真实问题,才能让技术真正扎根基层土壤,成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隐形翅膀”。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