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产业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快速发展,汽车行业从业者不仅要掌握汽车核心知识,更须具备跨学科的融合思维以及技术创新、问题解决的核心能力。多年来,黄河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聚焦汽车产业发展新需求,以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引擎、课程改革为载体,着力培养能支撑产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在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中,学院打破“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通过“企业课题导入+小组协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智能交互系统故障、自动驾驶系统误报等真实问题开展探究;课程结构进行重构,弱化章节、强化项目,将车企真实案例、学科竞赛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知识传授向研究能力培育转变,让学生在课堂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成长为既懂汽车核心技术又具备创新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构建“一核双驱三融”教学体系
学生参与4S店真实维修过程
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一核双驱三融”教学体系,以“原理探究 + 技术应用”的研究性能力为核心,推动学生从被动执行操作转向主动深度探究。例如,面对“动力电池续航骤降”这类典型问题,学生不再机械对照检测流程逐项排查,而是先基于原理推导,在追问中建立“现象—原理—成因”的逻辑链。
学院通过“行业技术标准+岗位典型任务”双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频。把前沿内容同步纳入课程体系,4S店真实维修工单、主机厂技术案例直接转化为教学项目,让课堂所学始终对接行业需求。
学院以“理论与实操、传统与新兴、能力与思维”三融合为教学改革路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研究课题进课堂
学生与4S店工作人员一起交流
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通过基地共建、课程共授、项目共研,企业真实案例变成课堂研究课题。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将内容重构为“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三大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都以“真实故障案例”为单元,让课堂真正变成了“故障侦破现场”。
面对课题,学生从精准描述故障现象起步,翻阅原理手册追溯技术逻辑,讨论设计检测方案,再用诊断仪、示波器等专业工具逐项验证,通过抽丝剥茧式的探究,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拆解。学生对汽车检测技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技术逻辑与原理层面。
探索课程多维评价改革
学院部分教改成果
学院利用在线开发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多维评价,课程组构建了“知识掌握—能力应用—素养发展”三位一体的立体评价模型。
具体包括:一是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涵盖问题分析能力、方案制定、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处理与反思记录等,采用观察、日志、阶段汇报等方式实施;二是成果性评价,突出项目成果质量,如案例分析报告、故障排查方案、团队展示等,体现学生实际技术运用水平;三是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引入企业导师、学生互评、自评等机制,提升评价的公平性与全面性。
实现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
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学生不仅能精准解读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原理图,深入分析智能驾驶CAN总线数据流,更在面对从未见过的故障码时,展现出主动探索的研究精神——查阅技术手册、绘制故障树图推导成因,不再是被动等待指导的学习者。
学院学术与实践领域的突破更添亮色,学生撰写的《数据分析在汽车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探析》论文获业内广泛关注;自主研发的“汽车制动试验台”成功斩获国家授权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故障检测设备”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这些成果,正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生动注脚,彰显学院教学改革的扎实成效。
“不仅教会学生驾驭当下的技术,更让学生掌握应对未来的方法论”,学院负责人说道。未来,黄河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团队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将企业一线的技术瓶颈转化为教学研究课题,让课堂始终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把AI故障预测、数字孪生诊断等智能诊断新技术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触摸行业未来。让“研究性”成为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素养的人才。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