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青岛大学立足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需求,创新构建“一中心、四融合、五联动”工程类研究生自主培养生态体系。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产教脱节、伦理教育薄弱等行业痛点,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中心: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内核
作为山东省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青岛大学依托全球前1‰的工程学学科优势,整合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等六大工程类学位点资源,创新构建“课程—文化—实践”三维育人体系。该体系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内核,通过开设工程伦理类课程、打造“工程师精神”文化浸润平台,实施真实项目伦理审查机制三大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培养全流程。特别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国家战略项目,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国情教育、使命教育的同频共振。
四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青岛大学通过构建生源选拔与行业需求、专业学习与工程实践、校内导师与产业专家、培养质量与行业标准“四融合”的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2019年进一步创新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的教育模式,先后设立海信定制班、歌尔定制班、青软定制班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项计划,5年累计定向输送工程类研究生300余名。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明确规定工程硕士、博士分别完成1年和2年的企业实践,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2024年12月成立青岛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载体。据悉,卓越工程师学院改变了以往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组建联合科研攻关团队,开展项目驱动式招生培养,将企业深度纳入人才培养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成效显著:近5年培养的工程类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56人次;118项成果获省级创新奖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上斩获1金7银13铜的佳绩;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上获得国奖81项。
五联动:教育生态与区域经济双赋能
青岛大学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五联动”协同机制,创新性地实现了教育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双重价值赋能。该机制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科研为支撑,以成果转化为纽带,以用户反馈为校验,形成闭环式人才培养价值链。
在具体实施层面,学校建立了智能化教育治理平台,实现三端数据贯通:教师端整合工作量统计、科研产出与指导成效等关键指标;学生端全程记录从入学选拔到毕业答辩的成长轨迹;管理端创新应用远程复试、数字化阅卷等信息化手段。目前已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94个联合培养基地,获批“机器人智能交互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校企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78项。以海信集团合作为典型案例,共同申报政府项目4项、横向课题22项,斩获7项重大科技奖励。这种深度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更实现了显著的科研转化效益,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格局。
青岛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