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南科技学院

打造数智时代创新工场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14 作者:蒋纪平 侯宏皎 杨宾峰 李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并引领数智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河南科技学院给出的答案是: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将提升创新能力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可观测、可评估的日常教学实践。

学校承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智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并将其成果系统引入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与评价体系中,旨在直面教学改革中的深层结构性难题,构建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评价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人才培养全新路径。

河南科技学院课堂里,统一的标准答案让位于不断涌现的多元观点;静态的知识接收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历程;最终的学习成果不再局限于一纸定格的试卷,团队协作中迭代优化的创意方案、凝结集体智慧的数字作品,乃至从真实问题中萌生并试图解决它的知识产品……课堂,正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场所,蜕变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工场。

模式创新:从知识讲堂创新实验室的深度重构

在教学实证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知识讲堂被彻底解构,继而重建为一个动态、开放、充满生成性的创新实验室

课堂作为知识创造场的多维生态构建

学生角色:“孤岛”走向共同体。改革的首要之举,是打破长期以来存在于学生之间的无形孤岛。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共同的研究兴趣与问题意识,自主组建研究小组。这些小组不再是临时拼凑出来,而是形成了目标一致、责任共担、思维碰撞的“创新共同体”。在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的独特视角都成为宝贵的资源,协作不再是分工,而是深度的思维融合与观点互塑。

教学目标从“预设”走向“生成”。该项改革摒弃严格预设、不容置疑的知识点清单,转而拥抱更具开放性和生命力的“生成性目标”。课堂的核心使命,从高效地传递固定答案,转变为精心设计情境与任务,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涌现”出新思考、新问题和新观点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的价值

教学内容从知识走向思维。经过改革学校教学内容实现了质的飞跃,它超越了课本的边界,学科前沿、社会热点与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融入其中。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设计实现创意作品的能力。换言之,课堂关注的焦点,从静态的学习成果,转向了动态的、内在的创新能力本身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从接受走向创造。“知识创造”理论的指导下,课堂广泛采用研究性教学、知识建构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式教师通过“六顶思考帽”“头脑风暴”等思维训练工具,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观点学生在协作中相互启迪,共同产出思维导图、设计方案等,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接受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身份转变。

教学形式从线下走向混合。改革后的学习空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借助学习通、知识论坛等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深度的异步讨论、开展持续的协作与探究这使得课堂内的初步探究得以在课后深化,线上的思维火花能够带回课堂进行提炼,探究与协作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围墙,实现了学习的持续性与个性化。

实证追踪:用数据解码创新黑箱 实现精准育人

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估学生创新能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习分析技术,揭开创新能力发展的“黑箱”,让学生的创新过程变得可视、可析、可优化。

多模态数据采集:全景刻画创新轨迹。学校利用学习平台系统性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海量、多维度数据,构成一幅全景式的创新画像。这其中包括行为数据、语言数据、文本交互数据等,可以分析小组互动频次、参与度、论证质量与思维深度等。

数据分析与建模:揭示创新发生机制。学习分析并非简单堆砌数据,而是大规模、多模态数据进行清洗、整合与深度建模分析。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讨论文本的逻辑严谨性、观点新颖性;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洞察共同体内的互动模式与关键创新节点。这一过程实证性地揭示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触发因素、演进路径与内在规律。

数据驱动的评价与干预:构建教学闭环。学校形成一套数据驱动的、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结果将被实时反馈给教师与学生。基于此,教师能够进行精准教学干预——“它能帮助我们老师‘看见’思考的过程,”一位参与项目的青年教师感慨,“我不再只是看最终结论对不对,而是能及时发现哪个小组的讨论陷入了停滞,哪个学生的观点虽然稚嫩却具有独特的潜力,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也能获得个性化诊断报告,从而促进元认知层面的自我觉察与优化。这构成了一个“教学—数据—分析—干预—再教学”的精准育人闭环。

知识图谱追踪创新过程

直面挑战:破解改革深水区难题

目前研究正步入改革“深水区”,研究团队正对三大核心难点发起攻坚,寻求实质性突破。“跨学科之难”。想要精准析出不同学科的创新能力元素,并构建一个既能通用又可差异化的评价框架,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进行方法论创新。“落地之难”。如何推动教师角色从讲授者彻底转向引导者协作者,并设计出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活动是一大挑战。同时,面对智慧教室、虚拟仿真等技术平台,需平衡技术应用与教学实效,坚决避免“技术空转”,确保工具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建模之难”。海量、异构的多模态数据如何整合分析?如何将一份充满创意的设计作品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这要求研究团队开发高效的分析工具与科学的评价模型,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创新教学改革的三大核心挑战

尽管挑战重重,但教学探索已初现曙光。河南科技学院近三年已成功获批多项河南省教改项目,其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探究式教学提升师范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与“课程思政视域下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等,已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下一步河南科技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打造数智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