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智能时代,如何保持教师的“专业性”

发布时间:2019-07-10 作者:彭锻华 刘春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智能时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何在,价值何在?

“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不再是传说与想象,已成为扑面而来并将迅速席卷教育这方沃土的现实。

面对智能时代,教师育人的职责不会变,但教师的角色会改变。作为这场空前变革中的主要经历者,教师该如何调整、适应,实现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呢?

智能时代教与学变革带给教师的挑战

如今,现代网络媒体渗透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每个空间和时段,学生很容易从中汲取到书本上没有甚至教师本身都不了解的知识,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中寻找到答案。对知识量要求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上共享的云课堂,使自己不仅仅享受实体课堂中那几位教师的教学。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这使得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虽然近年来也在寻求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来说,课堂上教师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导者与引领者,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还离不开教师。但在智能时代,先进的教学媒体、海量的网络资源、精准的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所需求的任何知识。学生学习时,教师的指导不再不可或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获得所学内容。那么,智能时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何在,在教学中的价值何在呢?是不是智能时代的教育已经不需要教师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智能时代在不断探索一种更有效率的教育模式,为教育教学开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允许固定教学与移动教学并存,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并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并存,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标准有特定的需求,智能时代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有新的要求。与之伴生的,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课程上已逐渐打破文理界限,提供多种学科组合供学生选择;教材编排改变传统模式,不再一味按照知识逻辑编排,而按学生能力发展逻辑编排——以知识为载体,注重能力发展;再则是利用“零存整取”的碎片化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这些变化要求教师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化趋势

智能时代将带给未来学生和教师重大的影响,但教育的本质并不会改变。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学习的工具,而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需要被关注、被理解、被教者温情以待。儿童的成长需要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针对不同的儿童,教师更应关注他们的个性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教育,帮助儿童获得成长的幸福感。

人类在想象、创造、情感、直觉方面的优势也促使教师应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更多的角色:学生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陪伴者、分析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为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成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人。

所以,教师的教育将从“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与“人文关怀”。只有如此,教师才有其不可取代之处。如何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惯性,变革以知识灌输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在智能时代保持教师的“专业性”,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思考的重大课题。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充当“连接者”“关注者”上,实现人与机器的有效沟通和链接,呵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所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面对综合复杂的情况下的教学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局限,教师可以做的,归根到底是回归“人师”。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应对策略

教育应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提高“三商”:爱商、数商、信商。“爱商”即核心情商,要求教师精准把握、了解、洞察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关怀、呵护和尊重。“数商”紧扣当前被广泛运用的大数据,要求教育教学时用数据说话、研判、决策。“信商”要求教师具备“信息化胜任力”,即如何检索、辨析、判断、提炼、整合、利用和生成各种信息的能力。

让教学更加精准。教师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实现针对个体差异的精准教育。教师应成为大数据高手,收集学生数据用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并为其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积累学生学习数据,关注规律数据、异常数据,还可以从数据中找短板、找规律、定目标。

让教育更加有效。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就要找准教师之于人工智能无可替代之处。塑造学生的品行、铸造高尚的灵魂,只有充满爱心、责任心的教师才能做到;人工智能不具感情,也就无法完成带有温度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领是“人师”不可替代的职责与能力。

学校、教师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学习者个体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

为此,教师应该自觉提高自身教育创新的本领,直面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要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成为教与学过程中信息交换的平台,并着重帮助学生提高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探索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世界中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他们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智能时代对全人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中关键的一环,应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创新与变革,教师则应投身于奋进的时代潮流中,不断挑战,不断进取,不断超越。(作者:彭锻华 刘春景,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

 《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