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颖接过这张来之不易的CS6水平认证书,3年前第一次来到“智造之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就读于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的刘丽颖,是众多受益于“智造之家”科创教育学生中的一员。
据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胡益兵介绍,“扣哒世界青少年编程学习平台”计算机科学六级认证证书,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大约相当于斯坦福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二年级计算机科学先修课程同等水平。而“智造之家”参加“玩游戏学编程”课程的学生中,就有7人同时通过这一认证。
学生们在“智造之家”的出色表现,令胡益兵欣喜不已。
“智造之家”logo来自园区学生设计
成立于2018年的“智造之家”,依托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借助园区优秀师资和课程研发团队等资源,通过设置标准化、特色化、智能化课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热爱科创的学生参与其中。
青少年成长的一份大礼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园区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呼唤更高质量、更均衡的人才培养体系。
利用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独特优势,为青少年开辟一方天地,让他们在这里尽情探究、学习,进而提升整个园区的科创教育水平——这是园区创建“智造之家”的初衷。
“智造之家”项目筹备组成员为此马不停蹄地到各地考察、取经、谈合作项目。
他们深知,园区对“智造之家”的期待:依靠科技园区优势培育学生科创兴趣与探究能力,送青少年成长一份实实在在的大礼。
这些努力,落实在“智造之家”每间教室的设计、每件作品的制作中。
“智造之家”的木工坊教室,工具一应俱全
胡益兵对这里如数家珍。他能讲出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记得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个木结构夜灯是我们自己做的,难点在于木条之间的粘接。”
“这个是用3D打印制作的切削辅助夹件,类似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
胡益兵熟悉这里的每一件作品
参与建设多个项目课程的胡益兵,曾经是一名信息学教师。
同样教信息学的仇安琪老师,参加了“智造之家”的创意瓦楞纸综合实践项目组,从中获得了学科教学的灵感:有时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错,他们才会对问题的解决有深刻体认。
“教师观念的转换,实操能力的加强,对学生科创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 胡益兵对此深有体会。
理念+实操,一样都不能少
“智造之家”教师的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园区科创教育的水平。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利用这一优势,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淡马锡国际基金会共同打造国际师训项目,培育园区需要的科创师资。该项目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引进新加坡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着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及设计能力。
2018年6月,园区首期国际师训项目正式启动,系列主题培训陆续展开。新加坡导师浸润式、跨领域、互动式的授课方法,让受训老师们沉浸其中,不时碰撞出火花。
国际师训项目采用浸润式、跨领域、互动式的授课方法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的陈怡韶,已有20年教龄,但她仍在培训中积极求“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知识背后的东西,比如推导的过程中改变了某个条件会怎样?缺少部分条件后实验结果又会怎么样?”陈怡韶全程参与了国际师训项目,回校后挑起了景城学校科创培训的大梁,将经验带给更多的教师。
国际师训项目将教师的视野扩展到学科之外,不再拘泥于本学科教学。一批学校也因此将这些创新教法纳入教师培训体系,获益匪浅。
除此之外,“智造之家”还拓展了师生同训项目。该项目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选拔优秀师生组建跨校研习团队,基于“智造之家”的新兴科创项目,开展系统化项目式学习。
借助师生同训,“智造之家”引进吸收、自主开发的各种项目课程,得以孵化推广到园区的各个学校。
师生同训项目组的学习现场
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顾欢老师在木工师生同训项目组学习了两年,在她的带动下,幼儿园建立了木工坊。星汇学校机器人社团带队教师曹淑敏,把学生最近出现的许多共性问题,带到每周末的师生同训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项目课程有了,授课教师培养起来了,可持续的交流互动通道也建立起来了……教师们在“智造之家”学到的本领,就这样以兴趣课、社团、校队、专题课程等形式在园区各个学校得以推广。
摘到自己的“苹果”
2020年11月,首届“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科技嘉年华”活动举办。
这场“科创盛宴”汇聚了来自园区40多所学校的近1600名师生。此次活动设置了智能机器人、智行操控、智慧制造、智创设计四大项目,17个子项目,为园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竞技与展示空间。
“人人参与科创”这句话,借助这些活动落到了实处。
“‘智造之家’的使命就是筑高原,我们要把整个区域的科创教育地基抬高。”胡益兵说。
学生们用吸管搭建“航天器”
3年多来,参与国际师训项目的175名园区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课题近40项,取得国家级教学及综合荣誉7项,省级荣誉20多项。先后编写了涵盖科学、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木工等多学科多学段的教材近20本。师生同训项目的直接参与人数更是超过了2000人,一批又一批的科创项目在园区生根发芽。(张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