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民族地区学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优化路径——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14 作者:李文钰 海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不仅成为少数民族儿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重要阶段。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可知,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本文基于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四川省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为例,简要介绍凉山州学前推普背景,总结当地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实践经验,以探索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实施策略。

凉山州学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背景

四川省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2018—2021)是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的产物。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当地学前教育较为落后的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强,为凉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普及是高效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18年5月27日,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凉山试点)在凉山州昭觉县启动,提出“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具有正常学习能力的3—6岁少数民族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思维习惯”的目标,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学习普通话。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之前,凉山州54万名学前儿童有相当高的比例听不懂普通话。儿童由于在学前教育阶段没有接受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在进入小学后无法跟上课堂节奏,长此以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辍学率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成为阻断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项重要举措。

凉山州学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实践经验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取得了全方位的成果,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上的成功经验对民族地区学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沉浸式情景教学法,全面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凉山州的学前教育十分薄弱,师资水平是制约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幼教点辅导员多为本土教师,存在文化水平低、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授予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学普专家小组关注到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实施的生活化特点,确定以从幼儿入园开始,一直到下午离园,都完全沉浸在普通话的教育环境中的“沉浸式情景教学法”为根本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教授幼儿普通话。截至2021年5月,对凉山州幼儿教师和村幼教点辅导员们的面授培训工作共开展了11期194场63353人次,均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提升、综合素养提升三个方面为辅导员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如针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有效开展分班的普通话教学;面对缺乏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现象,开展大型讲座教授自然评价、游戏教育、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技巧与方法等。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培养了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和教得好”的师资队伍。

创设教学环境:利用“一村一幼”模式,积极进行环境创设。幼儿对环境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如何创建幼儿园环境,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这是其幸福家园和快乐成长之所,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应有之义。2015年9月,凉山州政府决定在所有行政村每村新建或改建一个幼教点,并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两名辅导员,简称“一村一幼”。自“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启动以来,幼儿园(点)、幼教师资(辅导员)、在园在点幼儿数量逐年增加,2018年幼教点数量为1150个,2020年幼儿园(点)增加到1226个。①除此之外,幼儿园(点)的硬件设施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内部设立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和主题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全新的、整洁的、充满童趣的教育教学环境。幼儿园除了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场所外,还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形成表象并发展为初级概念。通过对直观形象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如在墙面上涂绘党的历史、英雄人物,用普通话描述对父母的称呼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推动下,许多工作人员克服路途遥远崎岖等困难,多次下乡和当地的大组长、辅导员们共同推进幼教点的环创工作。结合区域实际和幼儿生活经验,在幼教点的墙体上涂绘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画与文字,对幼儿的视觉产生冲击,使幼儿愿意在此停留,激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开发教学资源:依托优秀乡土资源,广泛研发幼儿绘本教材。乡土资源主要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贴近生活的教材与教学活动能够为少数民族儿童提供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绘本教学是社会、语言、认知、情感、艺术领域教育相互渗透、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四川省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项目组经过两年实地调查,根据学普目标要求的延伸和分层教学的需要升级了幼儿绘本。该绘本由多位彝族和汉族教育专家共同编制,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充分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其中配套幼儿教师指导用书设计了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主题课程,共24册绘本故事,24个单元主题网络设计,379个教育活动教案设计。课程坚持“沉浸式情境教学法”,把绘本设计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编制了体现幼儿生活、季节变化、节日风俗、传统文化等24册绘本故事,让幼儿在倾听故事、阅读故事、讲述故事中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

民族地区学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优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发展。基于四川省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取得的良好成效,本研究提出民族地区学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优化路径。

以壮大幼儿师资队伍为依托,拓宽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幼儿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对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有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应壮大幼儿师资队伍保证师资数量。第一,相关部门应完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法,依法落实其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是凉山州幼儿教师流动大的关键因素。第二,注重本土化幼儿教师培养。通过院校合作等方式,扩大本土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着力培养一批来自家乡、热爱家乡并有志于建设家乡的本土基层学前教师。第三,完善师范院校定向招生政策,引进外来人才。利用减免学费及学前教育人才支教计划等政策或项目,招录外地更多具有良好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素养的优秀毕业生去民族地区幼儿园任教,为民族地区学前推广普及普通话注入新鲜血液。

拓宽学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以提升幼儿师资质量。园本教研、教师培训以及跟岗学习等活动是提升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健全民族地区各级教研机构,形成省、市、区教研网络,配备专业教研人员给予教师正确科学的指导。例如,凉山州教研组的专家将沉浸式学习灵活地运用于语言教学上。学前教师们学会运用多场景、单一语境沉浸式的各种方法形象互动教学,带领少数民族儿童感知国旗、天安门等国家象征符号。其次,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应建立起清晰的身份认知。学前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建构者。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们在教授少数民族儿童时积攒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多掌握本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应积极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尝试推进国家通用语言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再其次,有针对性地对各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培训活动,尊重其个性化需求,提升其语言素养和语言教学能力。经调查发现,凉山州普格县多名学前教师表达了增强实践培训方面的诉求,她们更倾向参与到跟岗学习、优质教案探讨等增长教学实践经验的培训中来。

以发展正规学前教育为主渠道,因地制宜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幼儿园供需失衡是民族地区学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阻碍。民族地区需要积极发展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幼儿园保障了少数民族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权利,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扫除了语言障碍,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面对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情况,国家应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均衡教育投入,支持民族地区正规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学前儿童的学习环境。

对于处于地理环境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而言,为了能够让他们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非正规学前教育。非正规学前教育是由政府、非政府或个人发起,针对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6岁儿童,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如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民族的儿童),依托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的学前教育形式。如四川省凉山州实行的“一村一幼”便是借用村委会的空房,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因灵活性高、成本低得以推广。对于这些落后偏远和人口分散的民族地区,可以配备专职巡回教师,设立支教点,加大对“一村一幼”的专项投入,努力建设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体系。非正规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重要趋势。相关部门需正确认识并重视非正规学前教育,探索出可复制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为更多的少数民族儿童提供接受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机会。

以教授国家通用语言为载体,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应结合本土优秀文化,构建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课程。追求文化适宜性的价值取向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因此将受教育者身处地区的多元文化精髓融合在课程之中,充分发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价值势在必行。例如,四川省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中课堂上使用的绘本,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文字载体紧密贴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展示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儿童在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提高适应社会主流文化的能力,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各幼教点还配备教学挂图、辅导员用书、教学音视频课件、“小好”学普故事机等教学资源包辅助儿童学习普通话,让幼儿们在第一语言的情感中逐渐接受并爱上学习普通话。民族地区课程的开发需要兼顾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兼顾现实性和发展性,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于有自己民族语言,交流以国家通用语言为工具的民族,如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应将民族文化融入课程之中,有助于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发展。

此外,推动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从宏观到微观,正确引导,加强使幼儿从小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教育。”在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的同时,更要加深关于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的认识:在目标上,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授课语言,使儿童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对本民族文化持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在内容上,根据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选择地融入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如民间游戏、玩具、教具等,合理设计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在实施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与儿童积极互动,共同完善课程资源;在评价上,除了关注儿童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是否得到切实提高外,还要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自身成长,课程能否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作者李文钰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海路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民族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