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锻造复兴路上强盛大党

发布时间:2022-08-18 作者:肖瑞宁 刘姝殷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份答卷,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旨;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主线;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接续奋斗,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等为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关键在党,在于把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强盛大党的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逐渐发展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强大政党,离不开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结合新的实际,毛泽东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正是依靠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以强盛大党的气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强盛大党的红色基因。近代以来,建设现代化国家,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民生大局出发,带领工农阶级,团结民主进步人士,建立统一战线,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使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执掌政权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有效路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正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得红色基因永存、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强盛大党的生命密码。从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到延安、西柏坡,到最终站上天安门城楼,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每一步,都建立在不断战胜自我的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走过一些弯路,但最终凭借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即将全面执政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做到“两个务必”,防范糖衣炮弹的攻击。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制度刚性,探索出一条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只有以刀刃向内的胆识和魄力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永葆青春活力,才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身处“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和“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建设强盛大党的信心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作者单位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与实践历史研究”[20CDJ003]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8月18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