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学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屠呦呦母校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2-11-15 作者:邵迎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科学家精神是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科学家精神的照耀下,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揣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科学道路上攻坚克难,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国家的建设发展,乃至全人类的福祉作出彪炳史册的贡献。浙江省宁波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在124年的办学历史上,培养了以中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第一人屠呦呦和12位中国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并始终将建设一流学术高中、铺好科学家精神底色作为发展定位,从整体上探索普通高中创新发展之路。

一、建立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学术定向

宁波中学始名宁波储才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自办学之始便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办学宗旨,成为当时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传播现代科学文明的代表,一时领风气之先,在创办之初就打下教育救国、科学强国的深深烙印。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任校长,倡导“自律、自主、自强”校训,提出“与时俱进”主张,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校园风气。解放后,宁波中学成为浙江省第一所被中国共产党接收的中学,钱念文出任校长,他提出:“新的教育必须要符合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人民大众的方向,它必须为人民服务。”

宁波中学始终把科学强国、与时俱进、学术自由、为人民服务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主基调。正如校友王阳元院士所言:“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学校,除了北京大学之外,就数我的中学——浙江宁波中学了。”在王阳元院士的回忆中,地处甬江之滨的宁波中学以学术自由、治学严谨著称。在中学时期的一篇作文《未来的科学家——宇耕在成长》中,王阳元院士确立了要成为一位原子物理学家的志向,并给自己起了笔名“宇耕”,意即宇宙的耕耘者。

进入新时代,学校在传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一流学术高中的发展目标,致力于让每个学生有良好的学术功底,让每个学生都有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兴趣和专长,都有符合自身发展的学术人生规划。

二、关注课程与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育

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是宁波中学自创办以来一直保持的办学思路。何谓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是不受妨碍追求真理的权利,兼容并蓄是让外部世界成为滋养自身追求真理的源泉,与时俱进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

在经亨颐任校长期间,学校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试行“二二二”新学制,自编进步有用的科学文化新教材,开设个性化选修课,推荐新文化运动书刊,邀请文化名人来校讲学。课程与教学无不是以有利于陶冶学生身心,培养正直、坚强、创新、学识兼备的人才为目标,这些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思想也分外活跃。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学家余松烈就是在那个时期求学于宁波中学。在校期间,他学习的课程有17门之多,包括童子军(军训)、国语、英语、算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化学、物理等,且均属必修课,这一时期的学习为余松烈后来的学术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宁波中学也很好继承了这一课程与教学特质,尤其关注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以“品学共融、个性发展”这一课程理念为核心,构建了“智、意、趣”三位一体的学术课程体系,还与12位清华、人大、中科大青年博士签约,构建宁波中学“博师”科学素养专业课程,让他们和学生一起分享成长历程、科学视野、研究思维。同时,学校还倡导课堂增加开放程度,注重学习思维培养,在课堂中留白,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鼓励学生体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快乐,引领学生对各种问题敢于质疑和批判,乐于反思和探究。在现在的宁波中学,“一生一课表,一生一竞赛,一生两项目(研究)”已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路线,帮助每一个学生“碰撞”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了从“见众生”到“见个体”,从“见分数”到“见素养”。

三、聚焦学者型教师队伍建设

具备专业资质和重视学术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是建设一流学术高中、为学生铺好科学家精神底色的基础。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够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为今后的学术发展做好铺垫;只有积极钻研的教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创造力。

宁波中学在124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师云集,夏丏尊、朱自清、刘质平、丰子恺等一位位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校执教,孙中山、恽代英、陈望道、沈雁冰(茅盾)、杨贤江等一批革命家和文化名人曾来校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师也在中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上造诣匪浅,各具风格,吕漠野、郦肩时、王文川、冯马兴、李平之等一批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的学科带头人组建成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2015年,在获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后,学校师生赴北京拜访这位可敬的校友。其间,屠呦呦翻看反映她在宁波中学足迹的《鹿鸣呦呦韶华悠悠》纪念画册时,对当年教导她的老师依然印象深刻:“这位是校长钱念文先生,这位是语文教员吕漠野先生;王文川先生是教英语的,冯马兴先生是教体育的,徐季子先生是教政治的,他有90多岁了吧。”2018年,屠呦呦在母校120周年校庆之际发来贺信,她说:“遥想母校的悉心培育,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百廿年来,在人文积淀丰厚的宁波,母校教导莘莘学子勤于始、精于始,为国家人才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话,说明母校教师对她成长影响之大,作用之深。

宁波中学至今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不仅承担着一般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更肩负着担任学生学术导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职责。“基于教师全程发展、个性发展的校本研修特色研究”“中学教师全程发展一体两翼校本研修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等课题,分别成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常规课题。当前,宁波中学设计和实施了“三阶段、整体化教师学术研修”项目,以学术为新视野深化校本研修模式,以学术思考、学术研究、学术分享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术名家纷纷涌现。

四、营造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学校文化

学术高中首先应该具有鲜明的科学文化,让进入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它的科学氛围。宁波中学将科学家精神内化到全体师生心中,进而外显为师生学术化的学校生活样式。学校专门设立“屠呦呦”班和“王阳元”班,系统地为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有兴趣、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搭建更好的平台。自2010年开始,学生科学刊物《探索》定期刊出,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原创科学研究为内容的学生刊物。学校创新性提出了“跨时空学习场”的概念,在校园内打造了一批浸润着浓厚科学与学术气息的“文化地标”——孙中山讲学礼堂、屠呦呦科创楼、经亨颐文化长廊,以首任校长杨敏曾命名的文化研习馆,以丰子恺命名的子恺艺术楼,以校友傅璇琮命名的璇琮图书楼等。

一走进学校,便可见厚重的院士浮雕墙,那是120多年间从这里走出去的一批杰出科学家。沿着院士墙往里走,就是学校的创新素养培育基地和科技馆前面的屠呦呦铜像。学校校史馆内,专门辟出了一间“鹿鸣呦呦,韶华悠悠”陈列室,再现了屠呦呦校友当年的求学生活、后来的中医药钻研之路,还陈列着她给母校的来信,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一位杰出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对母校的殷殷之情。在其中一封来信中,屠呦呦说:“遥想母校的悉心培育,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为祖国的发展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和屠呦呦一样,我国物理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何育杰,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张雪门,著名生物学家、曾任浙江省立博物馆馆长的董聿茂,中国两院院士、水利专家严恺,中科院院士、大地海洋学专家任美锷,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家余松烈,著名昆虫学家周尧,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石钟慈,中科院院士、微纳电子科学家王阳元,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贺贤土等一批科学家从宁波中学走出后,秉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淡泊明志的科学态度,把自己的科学事业写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中,他们生动诠释了何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这些校友的科学家精神感染下,宁波中学举办了以“承前志启未来”为主题的高三成人礼。成人礼上,“巍巍中华,浩浩其行;泱泱越国,同声相应;成人立事,责任在心;志存高远,励学敦行……”全体学子齐声发出学习屠呦呦等科学家精神的倡议,庄重许下了青春的奋斗誓言。这些科学家校友的一言一行、一心一念,引导着年轻学子正确理解和传承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刻苦学习、拼搏奋进。

建设一流学术高中,铺好科学家精神底色,宁波中学一直在路上,并不断前行。一如校歌中所唱:“菁英继起,德艺兼优,学海任遨游。须猛进,莫回头,时光不我留。同声相应气相求,努力迈前修。”

(邵迎春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中学校长)

《人民教育》2022年第19期,原题为《建设一流学术高中 铺好科学家精神底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