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2-11-21 作者:严纯华 李玉民 安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兰州大学作为“胡焕庸线”以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四个面向”,紧贴国家战略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区域发展、国家目标、全球视野紧密结合起来,将解决西部发展中的问题与国家战略、国际科技前沿相对接,化地域特色为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西部支持,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创新发展中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创造良好科研生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由为了写论文和绩效评估的被动做科研向要成为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动做科研转变,由单打独斗的“小生产式”的科研向团队作战的面向科学前沿或国家目标驱动的科研转变,由单纯的自由探索向面向科学前沿与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举的科研探索转变。引导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树牢“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意识,坚定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意志,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投身有组织的科研,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双碳”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机遇,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拓展跨学科交叉领域和方向,优化完善学科交叉融合组织模式,成立生态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泛第三极环境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等机构,打造高水平科研攻关平台。发挥学术带头人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布局,建立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为重点的动态科研联合体,打造“卓越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重大科研任务联合攻关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实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面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坚决破除“五唯”,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导向的综合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科研团队评价机制,完善长周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激励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强化科研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建设,突出创新导向和绩效导向,健全充分赋权、松绑减负、弹性容错的科研管理和服务支撑机制。

谋划布局大平台,推动关键领域突破

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需求导向和前瞻引领,加强重点研究领域重大平台布局。全力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建设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种业振兴重大战略。打造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体,建设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立足西部地区,聚焦“水、土、气、生、人”,保障生态安全,构建宜居环境,守护人类健康。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支撑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科研红利。成立祁连山研究院,开展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家采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成立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等研究,为战略规划纲要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深度融入国家子午工程建设,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站落户兰州大学。围绕国家核能发展战略,成立国家核产业研究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开展核燃料、核技术、核医疗、核环保等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我国核能技术发展和核产业升级。

发扬基础研究优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成立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牵头承担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人类活动与生存安全、高原生长与演化等重大研究任务。开展引力波研究,助力“空间太极计划”。在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人,将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历史从距今4万年提前至距今16万年,刷新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和史前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的认识。原创性地提出“黄河水系发育模式”,是国际上关于大型河流形成发育研究范例。研发出风沙灾害治理新技术,提出较传统模式节约成本70%的“斑马线”形式沙障铺设方法,为荒漠化治理提供新模式。建立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填补我国气候监测网在黄土高原未建立综合观测站的空白。系统设计发展了碳碳键、碳杂键构建新方法,实现了多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与药物分子高效全合成,为药物分子工业合成提供科学支撑。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大尺寸单晶,将“共价组装有序结构”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开展环境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适应机理研究,解决种质创新和生命健康等方面对基因功能和作用机理的重大需求。发展基于自旋波操控信息传播、存储和计算的新方法,为基于磁拓扑态的人工智能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在多夸克物质的理论预言的精度上取得突破,引导实验发现隐粲四夸克物质和隐粲五夸克物质。

拓展壮大应用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融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构建多元化、全链条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提出“藏粮于草”“粮改饲”系统模式,推动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转型升级;选育出一系列抗逆高产植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增收效益达10亿元以上;成功选育高产、抗病和广适应的“兰大211”和“兰大182”小麦新品种助力粮食增产和乡村振兴。开展稀土材料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关键问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应用产业。开展多肽新药制备和化学修饰中的新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为多肽药物的生产和原创多肽新药的发现提供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并实现成功转化,推动了我国多肽药物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发明了基于多种生理、心理信息的抑郁障碍量化评估技术,在心理生理信息的有效量化“感”+“知”及持续性监测等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了世界上首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成功预测多地疫情走向(准确率88.5%)。启动我国首个太阳燃料生产示范工程“液态太阳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研发出国际首台“全使役场可调的超导力学实验装置”,解决了超导材料力—电—磁—热加载与变形高精度测量的技术难题。研发出国内首台全自主知识产权硼中子俘获肿瘤治疗装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嫦娥探测器距月面高度的精确测量领先国际,连续为嫦娥三、四、五号探月任务提供重要支撑。成功研制的“高产额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第三代热光伏空间同位素电源原理样机”等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产品封锁。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极大规模全异步电路芯片流片并试产成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异步电路芯片设计知识链。研发了我国首例“中国盲文数字平台”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自主开发了一种具有全新结构的氧化石墨烯/纳孔石墨烯宏观异质结膜,将其成功用于天然水中氘水的简单、快速、高效膜分离,其分离性能远超现有技术,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应用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监测预警的“CT技术”,积极参与重大灾害的应急抢险。新型耐低温水压式沼气池技术在贫困地区广泛应用,并被推广到30余个发展中国家。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当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新的使命、新的机遇,未来,学校将坚持“四个面向”,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基础学科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强化引领性,应用学科紧跟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先进性,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组织大任务、产出大成果,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实践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担当和作为。

(作者严纯华系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玉民系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安娴系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团队成员还包括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教师王朝平、张东凯、亓磊、马垚青)(《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