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爱说这些口头禅的家长们注意了!

发布时间:2022-12-12 作者:单志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在替孩子做决定时,中国父母常常会说“爸爸妈妈是为你好”“你必须听爸妈的”。这看似是无私的理由,却显示出父母忽视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以爱的名义来包装自己的控制欲,剥夺孩子的自由选择权。

“听话教育”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准则。这与中国农耕文明中长者经验更加丰富,经常向年轻一代传递生存技能的文化传统有关。因此,即使到了后喻文化时代——年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的时代,很多父母依然抱着传统观念不放,认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自己人生经验丰富,以父母权威自居,完全不给孩子一丝发言权,这么做无非就是认为按父母的做法孩子可以少走弯路。父母总以为,在自己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孩子一定可以无忧无虑安全成长。但事实非也!研究发现,过分控制和过度保护的教养行为、死板教条式的养育观念,通常与儿童焦虑障碍有关。抑郁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批评和惩罚比家庭中的其他儿童多。与非抑郁儿童的家庭相比,抑郁儿童家庭的怨恨和冲突较多,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较多,沟通较差,对子女干涉过多,缺少温暖和支持。伦敦大学学者研究也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与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父母过度的控制欲,只会造成孩子长大后的独立性变差,对他人的依赖性也会更强。汪卫东教授在30多年的临床心理治疗中发现,80后独生子女中的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与70后及以上年龄患者在发病原因方面有很大不同,后者多因各种原因导致“童年创伤”而引发,前者则多为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所致“成长缺失”引发。这就是因父母过度保护而导致的精神与心理疾病。孩子就像鸟儿,需要宽广的天空自由翱翔。一旦被父母过度控制,就好像被剪断了翅膀,无法飞向广阔的人生天空。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妈妈宋倩,北大学生吴谢宇所弑的母亲,很多抑郁症孩子的父母……他们都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最后结出的却是人生苦果!

对于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念,我们怎么看呢?

“孩子这么小就不听话,长大以后可怎么办啊”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父母突然发现,以前事事都听自己话的孩子,到了2岁左右突然就不听话了。比如天冷了,妈妈让孩子穿件外套,孩子怎么都不穿;吃饭不让大人喂,非要自己吃,吃得满身满地都是饭;摔倒了,不让大人扶,非要自己爬起来;妈妈让洗脸,孩子偏洗手;妈妈让睡觉,孩子偏站在窗口不动……总之,孩子专门跟父母唱反调,对着干。一些父母就开始抱怨,我的孩子怎么了,这么难管?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我要祝贺你,你的孩子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自主性开始萌芽了。2-6岁左右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反抗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努力想脱离父母,自己做主。即使这时的自主意识还很幼稚,但这个过程是一生中培养自主、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孩子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自己去发展。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专家因此得出结论: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经有独立的想法,这是他发展判断力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好时机,这时如果父母要求孩子事事听话会阻碍其判断力的发展。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孩子能够做主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主;孩子现在还不能做或不能做主的事情,父母要用启发、帮助的方式使他自己努力去做。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依赖性强、事事需要成人帮助的个体来看待,父母一方面会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安排孩子所有事情,包办代替;另一方面会缺乏民主精神,对孩子比较专制,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设置太多规矩。孩子独立生活、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得不到培养,甚至被遏制了。母亲经常会成为这样的角色,因为她觉得自己最了解孩子、最关心孩子。从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兴趣班的安排,到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甚至连人生目标、交友婚姻、职业选择都要一手包办。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侵犯,也是对孩子真实成长需求的忽略,结果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孩子适应能力越差,父母越过度保护,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过度控制、包办代替的养育方式使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意志力都难以培养起来。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自己不会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向父母求助或是抱怨哀叹。严重者形成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与心理疾病就是这样的父母制造出来的。

“游戏多耽误学习啊,你赶紧学习去”

“你每天就知道玩儿,怎么不知道学习呢?快点学习去。”这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一撒开玩儿心就野了,不管不行”,经常干涉和限制孩子的游戏自由。

其实,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是不可能专心学习的。婴幼儿从游戏中学会了走路,学会了与父母交往。实际上,成人也是喜欢游戏的,他们在游戏中得到快感,暂时与现实隔离,自主获得快乐。而追求快乐是获得幸福的第一步。

首先,游戏能促进大脑发育。中国台湾认知神经心理学家洪兰指出,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是运动、阅读和游戏。孩子在游戏中不仅启动身体的大小肌肉与组织,也激活了他们大脑的运转与神经网络的生长与连接。游戏带来的积极情绪也是大脑功能不断健全的重要营养剂。

其次,游戏可滋养身心。从婴幼儿时期吮吸妈妈的乳房,到慢慢地能用小手抓握摇铃,不断往嘴里放东西去“品尝”各种不认识的物品等,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试图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在孩子的游戏中一直蕴含着好奇、探索与主动尝试,也有想证实自己的力量或者展示新能力的意味。同时,能自由探索和玩耍的孩子,往往拥有健康、安全的亲子关系。这种基于心理安全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想发展和展示自己力量的内在品质,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最后,游戏是一种重要的交往与学习。儿童游戏实际上是在学习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孩子要学习相互配合,或者学着遵守“契约”或“规则”。游戏过程中有争执有分歧,孩子通过协商讨论来解决分歧,体验沟通合作、竞争妥协,并结交朋友。因此,游戏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实践。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平衡学与玩的关系呢?

首先,劳逸结合,学玩互促。学习与游戏是两种互补性活动,相辅相成。人不是机器,大脑工作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同年龄的孩子,大脑持续运转的时间不同。人如果能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其学习效率与时间成正比;如果大脑超常工作、疲劳作战,则学习效率会与时间成反比。游戏可以放松身心,使大脑得到积极休息,有利于学习。而且,长时间伏案学习,呼吸浅,导致大脑供氧不足;积极进行身体运动,特别是户外活动,使大脑得到充足氧气,学习效率会更高。

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有学者说,爱玩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达尔文的科学创造精神就是从小时候玩昆虫、观察动植物开始的。孩子游戏时,经常动手。“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对孩子来说,游戏也是学习。孩子与同伴一起游戏,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提高交往能力。

最后,既玩好也学好。父母要引导孩子既玩得好也学得好。一是给孩子确定规则与界限。父母告诉孩子该玩就玩,该学就学,自己制订一个玩与学的计划。如果因为游戏而影响了学习,孩子应该有自我惩罚措施,父母积极配合,不能含糊。年龄小的孩子不会制订计划,父母要指导。当然,计划不必过于详细,时间也不要卡得太死;二是父母要认真安排孩子玩的活动。比如每周一次或隔周一次,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三是引导孩子玩出智慧。比如,引导孩子玩电脑、玩出创新,引导孩子搞科学小发明、小制作,还可以引导孩子搞调查、养殖等。把玩与学在更高层次上结合起来,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四是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给予支持和鼓励,也许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呢。

“孩子还不成熟,真的需要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吗”

我经常听见父母说:“孩子这么小,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那怎么行?”在充满不确定性与挑战的21世纪,不能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孩子,是不能适应时代、适应变化的,也难以成为国家真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代的中国孩子,是时候作出改变了。

这种改变,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听话型变成自我管理、自主成长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首先,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一个孩子既对父母表现出一定的依恋,但不过分黏着父母,这种依恋就是安全型依恋。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才能逐渐发展出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自主行为。

其次,鼓励自主行为。父母要鼓励孩子成长中的各种自主行为。如鼓励小孩子跌倒后自己爬起来,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如何跟别的小朋友玩?该不该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别人孩子抢了自己的东西怎么办……诸如此类事情,父母应引导孩子自己积极想办法处理而非越俎代庖。如果孩子滑滑梯时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父母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爬,只要不影响他人、不出危险就好。孩子想怎么玩儿自己决定,父母不必过多干涉。在孩子与同伴打架时,不能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一味批评自己的孩子,尽量保持中立,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再次,不要对孩子说“一定要听话”。要让孩子自主思考,将规则内化于心,愉快地遵守规则。父母应当充分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成人的尊重时,孩子就开始遵守成人设定的规矩,即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此时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孩子会非常愉快地遵守这个规则。如果孩子处处被要求听话,什么都听父母的,从来没有机会自行判断与抉择,不会从内心真正遵守规则。

最后,保护逆反孩子的自主需求。孩子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可能会拒绝父母的要求,有时和父母对着干,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2岁的孩子,最常说、说得最流利的词语大概就是“不”。他发现自己可以自由行走了,可以用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会做的事情增加了。能力的增强,让孩子急于向别人表现,“我能行,我自己可以”。于是他就非常喜欢对父母说“不”,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行动。父母不要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不懂事”“大逆不道”,孩子的反抗并不是反叛,这只是他表现自我的方式之一。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要求,而不是充当高高在上的权威者。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第二反抗期,这是个体从少年步入青年、走向人格独立的必然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反驳自己的权利,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用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在任何时候,说的权利比说的内容更重要。父母不要用成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去评价孩子做事的成熟度,而应让孩子自主表达、自主判断、自我决定,不断从错误中学习与成长。

人生自主童年始!拥有自我主宰的人生,才会有对自我、家庭、国家和社会勇于担责的个人!

(单志艳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人民教育2022年第20原题为《人生自主童年始》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