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国劳模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20 作者:高丽萍 李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我国劳模本科教育经历了创办起步、探索推进、发展深化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劳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的、教育模式和内容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办好新时代劳模本科教育必须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充分体现育人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努力探索创新路径,推动劳模本科教育不断发展。

[关键词]劳模本科教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精神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作为试点高校,招收了全国第一批劳模生,之后招收劳模大学生的普通高校扩大至16所。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时为中国工运学院)举办劳模本科班,其后,劳模本科教育经历了创设与起步、探索与推进几个重要阶段,并在新时代迈向发展与深化。2022年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教育开办3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顾劳模本科教育开办30年来的发展状况,对明确新时代劳模教育的发展理念与方向,构筑高质量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劳模本科教育的创办起步阶段(1992-200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家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社会活力得到释放,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召开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建立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要求“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积极兴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增加和拓宽社会成员接受高中后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使成人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这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劳模本科教育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主要侧重于提升劳模综合素质,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这一时期,工会工作开始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且体现工会性质的有益探索。为使工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一批既能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又能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工会后备干部,势在必行。从优秀工人中培养、选拔干部,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是工会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需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当时作为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成人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各级工会领导干部和成人本专科的学历教育任务。在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中组部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办劳模本科班,这是为工会培养跨世纪后备干部的具体实践。

与普通本科班不同,劳模本科班的学员最初是由各级工会组织考核选拔、参加全国成人高校统一考试后录取。1997年,《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规定》出台,明确提出对于“近五年以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考生,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审核,报国家教委批准,可免试进入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学习。

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企业经营机制日益灵活,劳模在这一阶段需要积极发挥经济建设主力军作用,针对企业中出现的技术短板和管理问题等献计献策,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进步。因此,劳模本科班加大了对劳模管理能力与工会工作能力的培养。一是调整专业设置。1992年,设置四年制“工会学”专业劳模本科班。针对工会需要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现实情况,1993年调整为“工会学(工会与经济管理)”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会工作与企业等经济组织联系更为紧密,需要一批能够从事工会社会活动的专门人才;同时,参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劳模本科专业规范为“社会工作”专业。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加大巩固文化知识的基础课程比例,夯实劳模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增加经济管理类与社会工作类相关课程,使劳模学生掌握工会履行职能相关的经济管理和社会工作知识。三是规范教学教法。根据劳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配备专门的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因材施教。

劳模本科教育的探索推进阶段(2003-2016年)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劳动者生产生活节奏加快,人员流动性增强,劳动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灵活且多样化的态势。这一时期,国家陆续出台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政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劳模本科教育也开始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对劳模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已成为一项战略任务。劳模作为先进群体,不仅要向广大职工传授先进技术经验、帮助提升业务技能水平,更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技术、知识专长,协作服务,引领示范。因此,培育更多“应用型”的劳模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尤为重要。200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工运学院由成人高校转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转制升本后,学校着力培养富有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劳模本科教育确立“为各级工会组织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劳模从“干部”向“人才”转变、从“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过渡。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新阶段工会工作需要,劳模本科教育模式逐步优化,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调整培养形式。一是调整招录方式。从2014年起,采取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的形式,招收全国省部级以上劳模,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区招生范围扩大至地市级劳模。招录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模培育工作的重视。二是调整学习形式。在创办劳模本科教育初期,劳模学生需要脱产学习4年,难以很好地协调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的关系。从2004年起,采取脱产与函授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学矛盾。

其二,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增加新阶段工会工作需要的相关课程。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劳模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带领广大职工维护职工基本权益、调解企业劳动关系矛盾。基于此,增设更多实用性、适用性课程。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这一时期,注重通过调研学习、参观座谈、经验分享等新手段,运用案例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注重提升劳模分析与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劳模本科教育的发展深化阶段(2017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劳动模范及劳模精神,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劳模精神的时代意义。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对发挥劳模作用、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发出号召。为进一步加强劳模本科教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于2019年4月成立劳模学院,这是我国高校首个“劳模学院”。

在这一阶段,劳模本科教育明确了“培养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的意识,提升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能力”的培养定位。新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实施强国战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劳模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技术技能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大量涌现,劳动关系领域面临新情况与新问题,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劳模需要掌握产业工人权益保障的政策、法律等相关知识,增强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本领,由此确立了“培养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的意识,提升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能力”的劳模培养定位。

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不断创新劳模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形成依托特色专业、“集中+分段”学习的多样化培养方式。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将劳模教育本科专业扩展为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根椐新时期劳模学生的培养需求,设置高中起点本科与专科起点升本科两个层次,采用“集中+分段”学习形式,调整脱产学习与非脱产学习时间比例,着力解决劳模学生的工学矛盾。二是形成以“体系+模块”为特征的结构化课程体系。由高校学者、教育专家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指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形成以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专业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两大体系为支撑,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综合素质课、综合实践课为模块的结构化课程体系。三是探索实施凸显劳模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聘请高校学者、实务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培养问题意识,拓宽学术视野。实施“学业、督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对学生在岗期间进行实践指导,督业导师对学习进程进行督促,协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课程实践、岗位实践、社会服务,进一步完善劳模教育实践内容。四是搭建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的育人平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通过成立劳模宣讲团、选聘劳模担任大学生德育导师和兼职辅导员、建立党支部共建机制、举办“劳模大讲堂”等方式,强化劳模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价值观。

劳模本科教育发展历程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劳模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引领性、示范性,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创造了卓越的功绩。办好新时代劳模本科教育必须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育人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努力探索创新路径,推动劳模本科教育不断发展。

1.劳模本科教育必须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劳模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模的教育培养工作。劳动模范的培养离不开党的领导,劳模教育事业是一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并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是做好劳模本科教育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

2.劳模本科教育应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根据社会需求,协调、融合各类教育资源,使需求、手段与目标之间达成统一。劳模本科教育跨越了3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劳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的、教育模式与内容始终与我国经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任务,需要劳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劳模本科教育应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劳模本科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3.劳模本科教育应充分体现育人价值

劳模本科教育对于提升劳模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功能。同时,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劳模本科教育的育人功能还体现在劳模精神的价值引领。通过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十四五”时期,劳模本科教育要着眼于新时期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注重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配合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劳模本科教育内涵,推动劳模本科教育不断发展。

[本文为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劳模示范效应助推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提升实施路径研究”(22ZYJG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高丽萍 李岩,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原载2022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