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20 作者:刘敏 张北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新时代,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精神指向,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文化资源,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交织、渗透,开启劳动教育新的篇章。

[关键词]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五育并举”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立场、原则、要求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脉相承、相融相通,又在劳动范畴、劳动的审视视角以及劳动的价值体系等方面体现新变化新发展。为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应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诠释好劳动教育蕴含的逻辑脉络,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助力。

党的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党领导下的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具特色的宣言、实践形态、教学内容、政策方针等,并与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的变化发展相配适,这一过程结果主要归因于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力和判断力、洞察局势的自觉性和前瞻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国家蒙难、民族蒙尘,“救国救民”成为了我们党所面临的时代主题。这个时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工读结合、工农结合的实践形式来启迪民众心智、凝聚革命意识、提高政治觉悟,从而为革命胜利提供精神支撑和物质保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百业待举”,我们党审时度势,在劳动教育理念上,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等方针;在劳动教育实施形式上,采用“生产技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做了深度调整,由原来单向度地传授基本生产技术到全面涉及劳动知识、情感、技能、态度等新领域,由原本强调“服务社会”转变为更加偏重“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可见,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以人为本”的属性开始崭露头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更加凸显了劳动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和通过劳动教育来育人的价值导向。

回溯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们党在对劳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劳结合”思想为主旋律,使劳动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探索史,珍藏着弥足珍贵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因此,新时代接续开展好劳动教育,不仅是对我们党的劳动教育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忆的重温和回响,更是对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样态的深刻探寻。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文化资源

勤劳朴实的华夏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培育了富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劳动美德,并延续至今淬炼为光荣的劳动传统文化。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作的优良美德。古圣先贤们更是把辛勤劳动、实干强干视为立身、安家、兴邦之本。例如,墨子认为:“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明末思想家颜元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劳动不仅与修身、美德齐名,还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朴素的思想文化构成了民族生活的图谱,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操守。

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从先秦时期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到闻鸡起舞、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到近现代的“铁人”王进喜、“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最美奋斗者”的向秀丽等令人钦佩的劳动模范,再到新时代“素心托高洁”的张桂梅、“山路得康庄”的毛相林、“山河功业存”的国测一大队等时代楷模,这些鲜活劳动素材无不诠释着华夏儿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勤劳美德。正是这些可敬可贵、可爱可为的劳动人民坚持实干笃行、奋进强国,才使今日之中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因此,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勤劳美德的彰显,更是时代所需、梦想所往、人民所望,对于传承和弘扬劳动文化,培育劳动精神,筑牢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培养一批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的时代新青年。这些要素旨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隐藏着的精神理念相融相通、环环相扣。因此,高校在扎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蕴着的劳动思想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促使劳动教育具备先进的育人理念、专业特色和思想伟力;又要从这些思想文化中萃取符合高校劳动教育之需、学生内心之需的文化精神,使其走进大学生的脑里、心里,起到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沁人心脾的效果,从而集学校和学生之合力,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根植于劳动育人的价值旨向

劳动是解放人、形塑人、发展人的关键途径,涵盖着“以劳育人”“以劳促全”的内生性价值。“以劳促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引和重要价值追求。一是“以劳树德”,劳动是高效的“预防针”、天然的“消毒剂”、最好的“防腐剂”。二是“以劳启智”,劳动增添知识、增长智慧、提升技能。三是“以劳强体”,劳动锻炼身体、锤炼品格、磨炼意志。四是“以劳育美”,劳动珍藏美、创造美、发现美。五是“以劳创新”,劳动刺激大脑、解放思维、开拓创新。

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其价值显现出多样性、多维化的样态,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构成了一幅宏伟版图。就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而言,学界将其细化为“生存教育、实践教育、永恒教育、全民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未来教育、全人教育”。在劳动教育内容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关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劳动美德、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的培植培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赋能的综合育人价值,分别蕴含着“善”“真”“健”“美”“实”的价值取向;从宏观层面来看,涉及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尊重劳动的劳动价值观、辛勤劳动的劳动教育观、公平正义的劳动道义观等内容,延拓着劳动教育的育人空间。无论是劳动教育属性的丰富性,还是劳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劳动教育的永恒主题,这个主题的核心旨趣与劳动育人的价值相契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交织、渗透,从而使“五育”成为一个辩证统一、相得益彰的有机体。这就更加强调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凸显出“五育并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高校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就应当始终坚持劳动育人的导向,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更好履行劳动教育的职责。

[本文为西南政法大学2021年度科研创新项目“‘志气  骨气  底气’:青年成长的价值逻辑与时代意义”(项目编号为:2021XZXS-0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刘敏 张北坪,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原载2022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