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留学中国”内涵式发展的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22-12-21 作者:崔博 秦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华留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我国与世界的沟通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重要转变。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在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后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民间外交官”。因此,本文尝试用历史发展观来正确、全面、动态分析“留学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以期可以帮助国际大众增进彼此的了解,鼓励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新一代知华、友华人士。

[关键词]来华留学;“留学中国”;内涵式发展;趋势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来华留学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已构建成为“规模庞大、学科齐全、多级覆盖、模式多样、面向全球”的现代化国际教育体系,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成为亚洲学生重要留学目的国,且来华留学生中自费生占大多数,“来华留学”的品牌价值受到国际学生的普遍认可。

p45.jpg

在太原理工大学交换学习的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留学生和中国师生在一起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事业的四个阶段

1949年-1977年,起步初始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来华留学工作。当时,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孤立、军事敌视的政策,我国的对外交往受到种种限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招收来华留学生的工作首先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对华友好的东欧国家开始,逐步扩大到亚非拉友好国家,招生渠道主要是通过上述国家的驻华使馆派遣政府交换生。1950年底到1951年初,第一批来自东欧5国的33名学生进入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学习,开创了新中国接收外国学生的先河,促进了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与联系。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发展,越南、朝鲜、蒙古、老挝等国家的学生相继来华,稳步推进了周边外交。上世纪50年代后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新独立的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并以此开展和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知华、友华的后备力量。1959年,我国开始接收非洲留学生。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接收少量来自西欧、北美和日本的留学生。自此,来华留学生的国别覆盖整个世界。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截至1978年与我国建交国家迅速增至117个,来华留学生人数随之逐年增长。1950年-1978年,我国共培养1.28万余名留学生。虽然当时我国接收留学生的条件、规模都十分有限,但大部分留学生都成长为帮助我国与各国开展友好工作的骨干力量。首先体现在配合国家外交布局的进程中,促进并加深了各国来华留学生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是为来华留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和开创性作用;再次为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机构、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性铺垫与经验性积累。

1978年-2000年,稳步调整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开启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新纪元,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逐步焕发生机与活力,继而进入了以中美建交为标志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相互增派留学人员的时期。1980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对于具有规定的学术水平者,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和来华留学工作进入了积极探索和结构调整阶段。从1984年起,我国招收来华留学生的类别已经涵盖语言生、学历生、进修生和研究学者。1978年到1989年,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春天。来华留学生队伍中不仅出现了公费学位生,也出现了大量自费生。他们体现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层次、质量和规模的上升,也体现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逐步与世界接轨。从此,自费留学生逐渐成为在华留学生主体。这一时期,国家批量选派出国留学生、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生生源覆盖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突出标志,成为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往和东西方价值取向沟通融合的载体。来华留学教育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检验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维护着中国的形象和声誉。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推动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和层次进一步提高;1997年,《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发布,探索了奖学金生年度评审制度;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推动来华留学教育进一步开放和发展;2000年,《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印发,指导来华留学教育进行规范管理。

在此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或科研机构合计接收和培养了约35.06万名各类留学生,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32059名,占9.14%,自费留学生约31.85万名,占90.86%;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生源不断向教育发达国家扩展,质量和层次有所提升;来华留学事业的宗旨和意义由主要服务于我国的外交大局逐步拓展到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逐步朝着“学校成为主体、政府负责调控”的方向转变。

2001年-2019年,快速发展阶段。外交是内政的延伸。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和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推动。吸引高层次国际学生与学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更是各国人才竞争和战略争夺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强化培养知华、友华中高端人才的力度成为来华留学工作的使命和责任。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输出国而言,输出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还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理念。大量接收和培养国际学生,不仅可以提升本国的教育质量,推动本国的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还提供了正面宣传本国国情和价值取向的机会,促进国际理解,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2020年至今,提质增效阶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教育国际化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控制和隔离政策,国际学生流动及跨国往来基本中断。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的来华留学生主要是疫情以来一直留在国内未曾回国的一些学生,招生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导致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疫情影响下的来华留学教育也从日常工作转向质量考核作为各项留学政策的核心指标,做好留学生的招生录取和质量培养,调整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毕业留学生的企业供给契合度,提升高等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均在打造“留学中国”教育品牌,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尝试开发高质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最终目的是依托线上数字平台搭建共享平台,实现来华留学生在虚拟网络平台上的国际和国内双流动。

二、当前来华留学生的数据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在1978年至2018年的40年间,来华留学人员的年度规模人数从1236人增加到49.22万人,增加397倍;具有接收资质的高校也从35所增加到1004所,增长近28倍。在2001年-2009年间,来华生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在2010年-2018年间,年度来华留学生规模从26.51万人增长到49.22万人,9年间提高了1.86倍。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要求通过优化来华留学生源国别、专业布局,加大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构建来华留学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留学中国”品牌。通过加大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这标志着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进入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活动的定位不断提高,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成为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大的主体区域。

据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从生源国别和学历结构上来看,来华留学生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国家和地区仍是最大生源地,占比59.95%;非洲略高于欧洲,占比分别为16.57%和14.96%;美洲占比7.26%,大洋洲占比1.27%。接受学历教育的总计258122人,占比52.44%,比2017年增加16579人,同比增加6.86%;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85062人,比2017年增加12.28%,其中博士生25618人,硕士生59444人;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有23.41万人,占比47.56%。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超过20%。从来华留学生的学费渠道来看,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有63041人,占比12.81%,自费或境外机构奖学金等其他类留学生有42.9万人,占比87.19%。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国家规模和国际通行做法,国家财政提供的来华留学奖学金总额在国际上尚属中等水平,意味着我国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总体上来看基本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与惯例。中国政府以奖学金形式资助对方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同时,众多中国学生也在源源不断地通过对方国家提供的奖学金赴海外留学。

从来华留学的规范管理来看,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体系,对于提升来华留学教育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对高等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成果的综合评定,侧重对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的考评,促使高校确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来华留学教育办学理念,落实教育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以促进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完善来华留学预科教育体系,建设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评选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培训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设立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其次,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条件,规范学校和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再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旨在打通来华留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提升来华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教育部印发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并明确提出来华留学要坚持质量第一,严格规范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留学中国”内涵式发展的历史特征

聚焦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教育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留学中国”品牌,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中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十分庞大,随着中外加强战略沟通,推进务实合作,促进教育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必将给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带来更多新机遇。

聚焦来华留学提质增效这一制高点,稳步提升来华留学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以教育合作的共赢之举、以更加开放的谦逊姿态拥抱世界青年,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从“扩大规模”到“提质增效”是国际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来华留学教育专业化需要完成的历史转型。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活动的推进,既是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增进中外人民了解和交流的纽带,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和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后疫情时代的教学对各高校来华留学工作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线上教学已经不是各高校应对突发状况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长期的教学颠覆式革命,成为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增长点。各高校从事来华留学工作的相关部门已经利用此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完善线上课程体系,强化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授课及分享相关教学资源的能力。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开发高质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满足新阶段来华留学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际环境越是复杂严峻,越凸显人文交流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来华留学已经成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增量基本稳定,层次稳步提升,分布趋于合理,品牌逐渐确立,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作者崔博系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讲师,秦燕系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栾凤池,王俞苹,陈伟.来华留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品牌[N].中国教育报,(2019-09-27):6.

[2]蒙良秋,唐晓萍.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准入政策的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1)1-5.

[3]喻聪舟.面向2035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审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8(5)1-10.

[4]姜朝晖.留学生教育如何提质增效[N].环球时报,2020(1)014.

[5]王静,于梅,张雨婷.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实践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08-110.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