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寻

发布时间:2023-01-10 作者:励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怎么处理民族关系,如何平衡认同上的多元与一体,始终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一项长期而又重大的任务。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地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是继党的十九大之后,再次肯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即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这套方案基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领域积累的历史经验,在尊重各个民族特殊性与差异性的同时,强调了增进各个民族共同性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明确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意味着党将坚持在涉及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调整。

高校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阵地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是以少数民族工作为主要对象,民族团结工作也主要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确定之后,民族工作的对象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少数民族扩大为国内各个民族,表明广大的汉族同胞也成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汇集了各个民族的青年学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无疑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阵地。

四川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生人数众多,现仅少数民族学生就有60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1/10。四川大学地处的成都市,是进出青藏高原的门户,也是向青藏高原多民族地区辐射力最强、藏族流动人口最多和最集中的城市。四川大学本身一直承担着大量涉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群众就医、医疗援藏、学科帮扶和联合开展研究等职能和任务,在联系涉藏地区及提升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另外,四川大学的民族研究工作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传统,早在民国期间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华西学派”。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将全国1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其中一家设在四川大学,使得四川大学成为在民族研究领域少有的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的高校之一。2021年底,四川省也把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设在四川大学,可见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非常重视四川大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的作用。四川大学也一直在贯彻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要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四川大学党委还特别制定了《四川大学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川大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高地”。近几年来,四川大学也在通过各种举措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

第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对各族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近几年,四川大学先后开设了“中华文化”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以及“中国历史与民族复兴专题”等数十门相关课程供全校学生修读,不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特别是在2022年,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基地专职研究人员为骨干,汇集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流师资团队,结合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设计了“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全校公选课,帮助各族学生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观,培养学生探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与现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第二,以主题讲座、座谈会、精准帮扶、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外引导各族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同心圆工作坊,邀请四川大学知名专家教授,为各族学生普及有关“中华民族”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并且围绕“国家安全铭心记,同心共筑中国梦”国家安全教育讲座、“心·梦”励志讲座、“同心筑梦从新启航”新生见面经验交流分享会、“忆往昔,感党恩——尼玛旺堆与你面对面”分享会等活动,在学生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通过圆梦启航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立信·明远”一对一结对计划、公务员考试培训等加强对学生的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和就业指导,特别是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精准帮扶,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中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凝聚力。除了在课堂上坚持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在学生日常管理中也推进混合住宿,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中秋见面交流会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积极营造教师与各民族学生齐聚一堂的氛围,促进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积极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立以来,与阿坝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地球第三极”品牌等地方政府部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山南市森布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设立研习基地,协助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职科研人员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数十场与民族研究相关的讲座,在学术期刊、新闻媒体上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积极撰文发表,有力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2020年9月,基地首席专家石硕教授受四川省委统战部邀请为全省400多名藏传佛教活佛开展“如何发挥藏传佛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专题系列讲座,是对四川省内活佛第一次全覆盖培训,社会反响热烈。

综合研究型大学要发挥优势继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工作,四川大学的民族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四川大学民族研究的力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托实力雄厚的民族研究力量以及综合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四川大学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优化相关举措,继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首先,升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以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人员为核心,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世界民族问题”“中国民族史研究”等民族学课程建设,准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多元性与一体性的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内容。在思政课程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课程中,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培育时代新人。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持续加强“大道之行:中华文明简史”等课程建设,新建深入研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其次,开展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方面,基于“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全校公选课,汇集校内从事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骨干师资力量,编写专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教材。另一方面,在各学科教材修订和编审过程中,结合学科专业领域特点,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重要内容有机融入教材,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

再其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四川大学将借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平台建设与民族学学科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民族研究队伍,巩固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充实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力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四川大学的人才和学科优势,鼓励教师利用民族研究方面的专业优势,对接社会需要,积极为中央和地方民族工作做好决策咨询服务,为党政干部、宗教界人士等提供民族宗教领域的相关培训,并以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在社会上继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

(作者励轩,系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