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上好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课的“研—思—践”——以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发布时间:2023-01-10 作者:刘洪凤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21年秋季学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教材,这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师把教学实践与学生核心素养结合起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语文教师要想上好语文课,需要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当地学情来制定教学方法。对此,笔者以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从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入手,在单元课堂设计方面做初步尝试。

分析学情,寻找教学支点

培养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搭建语文学习思维桥梁的关键。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语言环境复杂,多个语言表述模式与表达范围交织,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解决交流沟通中的基本问题,是应对语文难学这一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那么,交流哪些内容?沟通什么思想?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彰显什么样的精神?就要从教材中找。

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突出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注重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准备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授课内容时,我们会发现这一单元分为三课,共收录8首古诗词,涵盖不同体裁的古体、近体诗词。由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这三课教学就不能脱离人文主题所围绕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大主线。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应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可以确定从阅读与写作角度进行具体教学的方式,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语言架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学科核心素养,针对班级内学生语言能力有待提升的学情,以“语言架构与运用”为立足点,把本单元学习任务确定为:写一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表达”的文学短评。

学生在文学短评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先阅读再进行写作,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文学短评字数灵活,可写作的角度众多,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选择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引导学生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能够实现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培养。

了解生情,思考单元教学路径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在于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角度、生活经历,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知识占有量有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补的功课很多,尤其是学习古文,这一弱势更加凸显。再加上,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注重群文阅读,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将会难上加难。

“单元8首诗,我们应该怎么预习?”“这么难的古诗,老师不逐字仔细讲解,我们怎么理解呢?”要解除学生的困惑,首先要帮助他们找到阅读方法,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对此,可以做以下三点设计:

一是知人论世。作者的生活时代及创作背景决定了作品的创作风格,因此,引导学生先按照时代给作者分类(如表1),让学生先了解时代特征,继而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就不难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本单元的三课就是按照时代划分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了解作者,操作起来简单,答案容易找到,对树立学习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鉴赏“四看”。古诗词意蕴深永,婉转回环,鉴赏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会学生运用一些鉴赏技巧是很有必要的。面对一首诗,“一看”作者,根据他的时代背景和写作风格来判断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作者辛弃疾处于南宋王朝,这一时期的文人大多是爱国诗人,绝大多数作品都表达了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感,辛弃疾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上马驰骋疆场,下马诗文安邦。引导学生先了解这些内容,再理解辛弃疾的作品便少了许多困难。“二看”题目,题目高度浓缩了诗歌内涵,往往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对我们快速理解诗歌内容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些已知信息去鉴赏这首诗将变得更加容易,更能激发出学习信心。“三看”关键词,即能够体现作者情绪变化、思想动态的词。例如,杜甫的《登高》,关键词有“悲”“独”“艰难苦恨”,这几个词是作者情绪的迸发,是作者境遇的概括、情感的浓缩,如果学生能找到这几个关键词,把握诗的主题思想就得心应手了。“四看”注释,大部分古代诗歌后面都有“注”,“注”的内容多数包含诗歌写作背景或者暗示主题思想或者交代事件,学会看“注”对学生正确鉴赏诗词有很大帮助。

三是识别表现手法。古诗词鉴赏最重要的一步是识别表现手法,但表现手法有几十种之多,如果在讲课时和盘托出,学生一时间难以消化,容易滋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学习。对此,可以教学生如何识别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例如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虚实结合、动和静的关系、用典、象征等。让学生在鉴赏古诗时养成“看诗必辨手法,思考手法用意”的学习习惯。

注重实践,全力打造多彩课堂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除了根据学生能力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外,还应该重视课堂上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轻松的方式体会学诗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完成文学短评,并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交流,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相互提醒、共同进步,在协作中学习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时,设置“与诗人结伴同行”的学习任务:请通过小组合作、大声朗读、反复体会,走进李白的梦里,与他共游天姥山;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领略萧瑟秋江之景;赴白居易的浔阳江头,聆听琵琶的回响(可以参照课下注释、工具书等方式解决读音、句意等问题)。对民族地区学生来说,解决基础性理解问题,是学习古诗的首要任务,这项学习任务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明白把握古诗词内容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诗体的感情抒发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生平经历,从而感受诗人在不同价值观下的人生价值追求,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变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保障学习质量。

同时,还可以设置“看经历畅谈追求”的学习任务:1.总览三首诗,研读主旨句,用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的共同之处(明确:失落)。2.总览三首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的不同所在(明确:个人际遇、忧国伤时、同情他人)。3.你更赞同哪一种追求?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小我”可以存在,但不足取;“大我”才是人生追求真正的价值所在)。这项学习任务的设计意图是紧扣教材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的核心,发挥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这也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所在。“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师是具体执行者,语文教师更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心怀家国、立德树人融入课堂的方方面面,把正身求真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言谈举止,贯彻进课堂学习的字里行间。

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完成话剧表演。表演的前提是熟悉剧本,表演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演员对角色的揣摩是否到位,这些要求都将极大地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研读、交流古文。另外,演出成功后的成就感,也有助于缓解学生对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出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为树立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体会不同生命个体的价值追求”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在通晓诗意、熟悉语言、掌握技巧、体会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更有代入感地感受不同价值观下的价值追求,引发对自身价值追求的思索。

例如,设置“曹操与陶渊明的相遇”话剧表演: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曹操与东晋末年的田园大师陶渊明在某个时刻相遇了,他们将开启怎样的对话呢?请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大胆想象或引用相关诗句创作话剧,并自由寻找搭档,合作构思剧情,完成课下互相表演后推荐出两组在课上完成话剧表演(可脱稿表演,也可对照剧本台词进行表演)。话剧表演的设计意图是鉴于死记硬背古诗词对民族地区学生来说困难比较大,强行让他们参照注释理解全文容易导致他们丧失学习自信心与动力,而利用青少年的表演欲强、想证明自己的特点,让他们自己设计剧情并表演,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准备话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熟悉诗词内容、识记诗句的过程。在话剧表演中,学生以较轻松的形式,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引发对“不同生命的价值追求”的深入思考,认识到生命个体的多重选择。

此外,也可以设置“曹操的积极入世、想建功立业、一统天下与陶渊明的归隐避世、乐在田园、逍遥快活相比,你更想成为哪种人?为什么?”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辨别逃避责任与淡泊名利、傲岸高洁的区别,认识到价值观的决定作用,从而思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追求?在深刻思考中不断提升文化精神和人文素养。

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要结合学情、生情深入研究教材,思考制订操作性强的预习计划,开展实践性强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不断提升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不断积累知识、深刻思考,打破语文难学的困境,发挥出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作者:刘洪凤,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中学)(《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