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把握好加快新农科建设任务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3 作者:廖允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江苏大学学生走进镇江市蔬菜研究所蔬菜培植示范基地,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习农业知识。石玉成 摄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14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为涉农高校如何加快发展步伐,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意见》精神,并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深刻认识《意见》出台的时代背景

《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举措。我们应从创新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基础要素、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准确把握文件明确的重点任务,同时从促进新农业发展、新乡村繁荣、新农民培养和新生态形成四方面精准领会文件描绘的发展愿景,并具体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

《意见》的出台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高等农林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国家发展大逻辑。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成色与建成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密切相关。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的创新发展历程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提档升级,必然为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意见》的出台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新农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需要,是加快我国涉农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与引领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的需要。加快新农科建设体现了高等农林教育迫切希望解决发展痼疾的主动自觉,更体现了高等农林教育勇于引领新时代新农科的务实担当,破解规模化、扩张化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结构、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发展定位、课程体系等的同质化问题;破解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农业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滞后性问题;破解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市场中,传统农科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于弱化、学科视野较为局限、专业基础趋于虚化等问题。

《意见》的出台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个“新”字,蕴含着要在发展变革中先行一步,深思一层。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引发了农业生产在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农林教育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走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融合、多元、协同意味着多主体、多客体、多途径、多角度,有助于激发科学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有助于形成新模式、新业态,有助于形成新领域、新赛道,从而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发展新优势,推动高等农林教育从“速度跑”提升到“跨栏跑”。

《意见》的出台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加快新农科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理论逻辑,坚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实践逻辑,牢记农科教育服务“三农”的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加快新农科建设,就是要坚持特色发展,构建高等农林教育新理念、新体系与新模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让创新型农林人才能够达到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标准,让复合型农林人才能够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让应用型农林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准确把握《意见》明确的重点任务

《意见》明确要创新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意见》的出台体现了部门联合、职能融合、资源整合的系统思维。包括新农科在内的“四新”建设已进行了多年探索,通过“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科交叉,加强“四新”一体化融合发展。对于农林高校来说,遇到的发展问题、存在的发展卡点,都是综合而复杂的,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独自面对和解决,也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格局中实现。所以,加快农林高校专业融合、学科融合、行业融合、领域融合,是创新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使命和要求。教育创新需要不断打破学校、学院、学科、专业、课程等不同领域之间的边界,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的深度融合,让人才培养的场域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加速融入社会应用的第三课堂。

《意见》明确要强化人才培养基础要素。《意见》中对人才培养的基础要素建设进行了强化,在专业建设上,强调优化涉农学科专业结构,加快专业的调整、优化、升级与新建;在课程教学改革上,强调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教材建设管理上,强调打造一批高质量国家规划教材,开发一批一流核心教材,加快新兴涉农专业教材和新形态教材建设;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强调基地的集成优化和综合性共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并特别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些措施是新农科建设行动方案的升级和优化,凸显了农林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是促进新农科建设和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的务实举措。

《意见》明确要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意见》中提出要“着力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这体现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的思想。《意见》明确了提升生源质量的具体措施,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强调将生物育种纳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在分配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以农林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等。这些措施全是“真刀真枪”,特别是“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措施,涉及教育、农业、人社、地方等不同部门,需要跨界协同,延伸人才培养链条。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等部分高校在省内相关部门支持下,实施了公费农科生招生培养试点工作,不仅提升了生源质量,也探索了一条校地协同培育农林人才的新路径。

《意见》明确要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意见》明确指出,把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作为检验农林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这个评价包含培养成效和服务成效两个方面,前者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后者是强农兴农使命职责的回应实践。与此对应的就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出建设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行政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体系。强调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方式,会倒逼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基础,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探索高等农林教育的创新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科教协同,在推动范式变革上主动作为,为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保障。

精准领会《意见》描绘的发展愿景

新农科建设促进新农业发展。新农科建设强调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人才培养引导性,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意见》要求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并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的发挥,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不断加强,农业教育链、科技创新链一定会发生重塑性改造和叠加性效应,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会支撑起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耦合、多领域渗透”特点的新型农业体系,使农业产业链得到拓展、农业价值链得到提升,真正使新农业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之业、三产融合之业、绿色发展之业,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发展。

新农科建设促进新乡村繁荣。新农科强调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明确要主动对接农村、林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新要求。当前乡村振兴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都需要持续发力。面向农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补齐农林教育实践短板对涉农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聚焦乡村振兴的各个要素,强化耕读教育,积极构建和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突出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从而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深化农村改革、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乡村真正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之地。

新农科建设促进新农民培养。新农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推动教育教学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主动对接农林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开展系统教育,突出现代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传授,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未来新型职业农民,使学生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具备健康食品和原材料生产者、现代产业经营者、美丽乡村守护者的能力,未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才能大有可为,成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农人。

新农科建设促进新生态形成。新农科强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意见》明确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进一步突出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绿色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新农科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和清洁化生产,治理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土壤污染等农业生产的生态问题;通过农业文化遗产地、特色乡村民居、美丽宜居村庄等乡村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解决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旱厕污染等农民生活方面的生态问题,全面改善生态宜居环境;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乡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进而促成乡村新生态。

(作者廖允成,系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