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第十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成长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阅读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青少年阅读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如何更好推动青少年阅读“活”起来、“动”起来?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展开了热议。
习惯养成——打造多元阅读场域
“网络终端普及影响了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表示,受网络媒体影响,青少年阅读方式呈现明显的“轻阅读”“浅表化”趋势,阅读的快速化、碎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
刘希娅
互联网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在重庆谢家湾学校,阅览室就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温馨的装潢布置和舒适的阅读环境,让阅览室成为孩子们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校园里,餐厅、宿舍、廊道上处处可见书架、图书,满足了学生随处有书读、随时可阅读的需求。丰富的全学科阅读供给和多彩的阅读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把学校构建成学生喜爱的‘阅读场’,才能感染带动学生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刘希娅说。
在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东长寿学校,小学生在校园内“悦读树”下读书。贾敏杰 摄
“青少年阅读应该当成习惯来培养,学校在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马建国认为,对学校来讲,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都需要进行变革,既要将阅读拓展到课外,又要融入学科课堂。
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学生在校园设立的“朗读亭”诵读经典,享受读书和朗读带来的快乐。王彪 摄
立人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教学楼走廊书柜、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读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学校还鼓励学生在书包里准备一本课外书,养成空闲时间看书的习惯。
“经典诵读、主题阅读、美文精读、趣味泛读……丰富的阅读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增强探究力和思辨力,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体验与感受中,自觉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马建国说。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干山小镇农家书屋”,孩子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享受读书的快乐。王正 摄
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表示,阅读习惯的养成在于阅读兴趣的发现。“首先是广泛兴趣的发现,其次是个体兴趣的提升。个性化是阅读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课堂内外,发现兴趣、个性指导、适当激励都有益于推动青少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质增效——呼吁有效的分级阅读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整本书阅读”写进了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对青少年的阅读品质和阅读深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整本书阅读’的背后包含着分级阅读的理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表示,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可能读同一本书,也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去读懂同一本书。
“语文教学呼唤有效的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王定华说,“中文分级阅读不仅仅是对图书分级,而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为他们提供适合的中文读物,并给予适当的阅读指导和建议,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促进人格发展与精神成长。”
1月8日,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农家书屋的活动室里,党员志愿者指导孩子们阅读。通讯员 周训超 摄
在马建国看来,分级阅读为推进学生深度阅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分级阅读就像一座‘阶梯’,不同年龄、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和学习方法,沿着‘阶梯’一步步向上走,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
刘希娅认为,科学的分级阅读有助于增强青少年阅读的科学性、适配性和系统性。“分级阅读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智水平、认知能力、语言思维特点、社会性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共性和兴趣爱好的个性,科学系统的阅读体系能更好地解决孩子‘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刘希娅说。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教育局和天水市解一小学举办“浸润书香 阅读致远”主题读书推荐会,师生在校园争相相互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闫锁田 摄
教师如何利用分级思维开展阅读指导和阅读教育,帮助不同阶段的孩子提高阅读素养?
“推动青少年科学合理深度阅读,学校和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和组织作用。”王定华建议,在阅读教育中,教师可以从知识技能、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考查和评估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素养,提供精准指导。
“教师要重塑阅读观,构建多元的阅读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指导学生熟读精思。通过深挖作品主题、拓展读写运用,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连接起来。”王定华说,“获取一切知识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与创新,青少年阅读应当以课堂学习为中心,以实践经验为半径,画出一个既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的‘同心圆’。”
浓厚氛围——凝聚合力共浸书香
“青少年是形成书香中国整体文化氛围的关键人群。青少年阅读质与量的提升,关乎青少年个体修养的培育,更关乎文化强国总目标的实现。”汪惠仁呼吁,要看到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把各种社会力量都发动起来。
推动青少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群策群力、久久为功。
家长在青少年阅读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既是兴趣点燃者又是习惯监督者,既是共读参与者又是阅读示范者。”为此,马建国建议家长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家长要抽空看看孩子正在看的书,并和孩子聊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孩子建立起共同话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希望家长能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2022年9月11日,江苏连云港市不少小朋友走进图书馆、新华书店,阅读书籍,品味书香,增长知识,乐享假日。通讯员 耿玉和 摄
“要正确认识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意义。”刘希娅建议,家长要摒弃功利短视思想,立足孩子终身学习发展长远考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家长要与孩子形成互动,共同讨论、共同分享阅读感受,真正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世界中,才能构建互相启发、互相赋能的家庭阅读氛围。”
4月22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志愿者在给听障儿童朗读绘本《西游记》。赵玉国 摄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推进,不仅是家庭阅读环境的营造,各地的阅读体验环境也有了明显提升,但满足民众需求的公益性读书场所和活动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民阅读氛围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刘希娅建议,加大阅读活动的宣传力度和优秀书籍的推广力度。公益图书馆、阅览室等阅读场所要更加注重阅读空间舒适度和艺术审美,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王定华表示,“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能为青少年阅读提供充足的养分。而推动青少年阅读,逐步把读书活动影响和辐射到社会,亦能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还从设立专项资金、助力“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一起来看——
全国人大代表 王淑英:建议设立乡村学校社会实践专项资金
在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淑英认为,未来,乡村教育应该在政府层面加大挖掘资源潜力的力度,尝试实施更有利于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改革。
要建立乡村学校社会实践专项资金。切实开放图书室、运动场、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并建立专项资金,保障乡村学校学生能有机会走进这些场馆进行体验,从交通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补贴。同时,每年为学校提供足量且高质量的图书,增加学生阅读量,让学生自觉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全国人大代表 孙晓颖:助力“农村教育烛光行动”
作为民盟枣庄三中支部主委,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孙晓颖积极响应民盟中央在全盟开展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她带领盟员老师到乡村,赠送图书,送教下乡,共建书香校园。
“你真棒!”大郭庄小学四年级学生贾政雯流利地背诵课文《卜算子—咏梅》,孙老师感到很欣慰。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既有参政议政的责任,也有服务社会的义务。作为教师服务社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挥教师的作用,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为乡村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孙晓颖说。她发出呼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留住村小,更要办好村小,让乡村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 蒙曼:要解决“我要读书”的问题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表示,首先要在心里解决“我要读书”的问题,再用最合适的方式读起来,然后在阅读中结交朋友,并且在阅读中带动他人。
蒙曼发现,今天大家对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等问题有着普遍困惑。“科学和技术越是发展和进步,就越要重视读书。因为读书不光是给你知识,还能帮你感受春花秋月,帮你判断善恶是非。”蒙曼认为,从读书方式的选择上,无论是“读”还是“听”,只要人与书建立起了联系,“那就是读书”。
读书难在坚持。对此,蒙曼表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坚持阅读既可以参加亲子阅读、专业阅读,也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主题读书活动,与大家一起交流切磋。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蒙曼表示,中华民族具有耕读传家、诗礼传家的优良传统,“相信在每个人的参与和推动下,我们一定能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 汪惠仁:推动青少年高质量深度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表示,要进一步推动青少年高质量深度阅读。
汪惠仁认为,推动青少年阅读,首先在于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培养。“有质量的人生与读书密切相关,创造能力、交流能力与读书密切关联。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养成能给青少年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
“个性化是阅读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汪惠仁认为,在发现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再提升个体兴趣。从发现兴趣,到个性指导,再辅以适当激励,有益于推动青少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在书籍选择上,汪惠仁建议青少年将经典性阅读与活力性阅读相结合,既涉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又汲取新鲜的、在当代现场的、跨界的作品,充分汲取具有恒久价值的、体现人类文明智慧的文化滋养,实现在继承中创造。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9日 第1版 版名:要闻(记者 彭诗韵)综合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