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迈向高质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守与变

发布时间:2023-03-15 作者:张继平 邓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等方式,培养“订单式”职业技术人才。滕治中 摄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职业教育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模式、新发展机制的全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同人力资源供给与生产力转化紧密关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对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需求,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尽管我国已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受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以及区位条件等的约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部分脱贫人口可能再度返贫的问题不容小觑。同时,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更为高端的产业以及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民族地区在由基础建设为主的开发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及产品质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推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以及维系民族区域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就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同时为区域产业发展聚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持续注入新技术、新工艺,促进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作为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排头兵”,职业教育理应“打头阵”,将扶贫、扶志以及扶智有机结合,不断激活民族地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有力的产业支撑和人才支持。

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秩序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富强的必要保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整个民族地区,是维系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前提。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其高质量发展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以技术变革不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以强大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民族地区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能够为民族地区提供和谐稳定、安全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为推动中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解决教育的公平正义问题是形成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条件,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公益性的,并具有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和追求社会公平等价值属性,能够充分协调解决不同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所有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一视同仁,是消除城乡差距、身份限制、性别歧视、学历偏见等就业障碍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不断调整并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与普通教育一样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内容。加速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推手,也是提升教育公平程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持守之道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既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其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实现经济功能和教育功能,还要实现文化功能。从文化功能来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等同于否定和抛弃那些被认为与现代生产模式不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习惯,由此培养出一批脱离本土文化环境滋养的技能操作手。相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始终秉持对区域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认同,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全过程中的深层次供给,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创新锦上添花,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色与发展活力,为民族地区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振兴民族特色产业。职业教育因产业而生、为产业而教、随产业而兴,是区域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盲目对标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不仅使民族特色丧失,也使人才培养脱离产业发展“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积极找准其发展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聚集核心要素,重点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与产业特色,发挥民族地区的相对优势,努力实现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融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标准之中,形成以文化认同带动人才培养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培养模式。在统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将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文化底蕴有效转化为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步形成“教育链—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链式发展道路。

传承经典工匠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更好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支撑。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工匠精神是对产品质量、品牌口碑的高追求,连接着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命脉。工匠精神的严重缺位是民族地区产品质量欠缺与产业链低端的内因之一,阻碍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民族地区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趋势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以新理念针对性办学,发挥民族传统技术技能的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的传递有效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继承培养一批具备担当意识与职业素养的传承人,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德技双馨的大国工匠。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之道

因地制宜,培养职业新人才。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技术变革趋势相同步,也要与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社会进步相协调,民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始终遵循民族地区的区域性特征,坚持“适度”“适宜”“适配”原则,即适应民族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需求,按照适度的规模、方式和速度,坚持走适配民族地区资源、生态、文化等实际状况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导向,即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掌握面向特定职业的技术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形成基本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素养,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双向融合和全面培养。要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双德”型新人才,就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基本需求不断优化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渠道,提升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水平,落实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担当,加强引导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按需办学、特色发展,将新发展理念和立德树人导向贯穿新时代民族地区产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学生正在组装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孙凯芳 

创新驱动,汇聚产业新势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促进民族地区产业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人才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生产,从而获得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产业创新力是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是民族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的用人需求,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应用性、技术性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然而在实践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受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不足,特别是对接民族地区的重点产业链不够精准。因此,职业教育应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创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创新需求,持续优化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科学配置教学资源,提升民族特色产业链的耦合力和创新力,吸引高级生产要素向民族地区流动,实现民族地区人才链、专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汇聚民族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

多元参与,推动教育新联动。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类型教育,是包含多主体、多场域的开放性人才培养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家庭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和协同联动。当前民族地区尚未形成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存在着合作关系不够稳固、合作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效与质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既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广开门路让学生积极“走出去”,又要吸纳资源让企业主动“走进来”。构建校企协同、互利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践平台,在兼顾各主体资源状况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坚持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构建政府统筹规划管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社会力量积极互动的多元办学模式,打造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民族地区科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高质量新发展格局。

(作者张继平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可系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研究生)(《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