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探索新时代高校“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科学路径

发布时间:2023-04-14 作者:王晨 张玉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高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抓好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的协同建设。抓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的协同建设,需精准把握其内在关系、正确认识其时代意义、探索其科学路径。

[关键词]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协同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要立足于时代观、大局观、发展观和实践观,在社会的宏大背景下,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结合在一起,形成实践学习对理论学习的补充;要重视互联网新媒体的媒介作用,加强网络云课堂的建设,形成对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补充。因此,高校在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之间的关系,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以下简称“三个思政课堂”)的协同建设。

精确把握“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的内在关系

“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是指新时代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由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组成的“三个思政课堂”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推进“三个思政课堂”的建设、协调“三个思政课堂”之间的功能、促进“三个思政课堂”的发展。对此,就需要精准把握“三个思政课堂”之间的内在关系,即以思政小课堂为基础、社会大课堂为延伸、网络云课堂为媒介。

第一, 要科学把握思政小课堂的基础性功能。高校思政小课堂,尤其是本科生的思政小课堂,是学生全面、系统学习理论的过程,要实现思政小课堂基础性功能的发挥,必须要正确认识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展的各个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明确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则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的理论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从历史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为何我们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重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内容的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重在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形势与政策”课程则立足时代性、现实性,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理论认识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能力。通过思政小课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 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延伸性功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功能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在历史、现实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小思政课”走向“大思政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正确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延伸性功能。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强化校外社会大课堂建设。高校鼓励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参观红色场馆加强“四史”教育,通过设立实践基地和志愿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渠道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加强高校内部社会大课堂建设。社会大课堂的核心在于实践性,这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突出实践教学,更要将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不能忽视课堂教育作为大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要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目标全面纳入到各门课程大纲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第三, 要正确运用网络云课堂的媒介性功能。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云课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承担起重要的媒介性功能。要注意网络云课堂是由教师主导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则包含互联网所有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诸多网络平台上可以搜索到国家精品思政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创新之处,为思政课教师摸索、完善和创新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相关课程内容的渠道。自新冠疫情暴发以后,网络云课堂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补充性授课方式转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在2020年春季学期,网络教学成为思政课的主要模式。经过疫情三年的网络授课,高校思政课也逐渐摸索出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各自的特征、优势和局限性,网络云课堂的媒介性功能得到增强,地位也得到了实际的提升。

“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认识新时代高校“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题中之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促进思政课与时代的发展协同并进,是新时代高校在办好思政课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当下发展的新阶段,仅仅依托于原有的思政小课堂功能的发挥,已经远不能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必须加强“三个思政课堂”之间的协同建设。其一,社会大课堂为思政小课堂提供了实践的场域,能够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践行理论成果,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中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信念、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将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起来。社会大课堂也为思政小课堂提供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历史等素材内容,提供了政治性、价值性、多样性的引导。其二,网络云课堂作为新的教学媒介,促进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联结。其储存性特点方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交往性功能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针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思政课教师也可通过短视频、短评等素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纷繁的表象、探索问题的实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最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高校的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因循守旧,必须要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对高校思政课来说,如何推动“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与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既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从侧面提示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应该跳出“小思政课”的视野局限,加强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的建设。但如果在创新的过程中只偏重社会大课堂,过度引入实践的内容,这会降低理论教学的效用、降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功效。在将互联网与思政课结合在一起时,要注意互联网既有通过网络云课堂这一媒介提升思政课功能发挥的优点,也有导致思政课上课形式泛网络化、内容泛娱乐化的倾向。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把握不准。因此,高校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准确把握自身思政课程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注重“三个思政课堂”的协同建设。

探索“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的科学路径

新时代高校推动“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需要立足于“三个思政课堂”各自的特性,通过它们之间的联合与协作,突出理论性、实践性、协同性建设,切实实现“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的目标。

第一, 突出“三个思政课堂”的理论深化。这就要求思政小课堂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将理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让他们真正掌握理论的内涵、认识到理论的真理性。这就要求在推动“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理论深化作为思政小课堂的任务,而忽视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理论的教授。现阶段,在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更偏重于其实践的特性,而忽视了其本身的功能,即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理论、把握理论、运用理论。同时,高校应重视课程思政、美育课程和劳育课程功能的发挥:课程思政兼具学科内容理论性和学科育人引导性的特点,美育课程注重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性认知,劳育课程偏向通过具体劳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三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具有思政育人的功能,是新时代高校内部思政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促使三类课程的课程属性、学科属性与思政育人属性协作与融合,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大课堂理论深度挖掘。在促进网络云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教学部分与现实分析部分效能失衡的现象,这其实是只偏重思政小课堂的理论性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性而带来的必然后果。因此,促进“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不能在思政小课堂中只强调原理的讲述,更要重视社会大课堂理论部分的深化,以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两者理论部分的协同发展,其发展的结果则会反映在网络云课堂的内容之中。

第二, 突出“三个思政课堂”的实践探索。在推动思政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思政课本身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思政课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深化,更要注重实践的探索。其一,要注重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探索。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成果最为显著的就在于思政小课堂和网络云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材已有的理论、结论基础上,如何做到提高“抬头率”、提升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优化。其二,要推动思政课实践课程的多样性。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现实情况,部分课程的具体内容与历史进程、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要求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推动实践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时代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强化思政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其三,要促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属性的发挥,将实践教学的成果从社会引入到课堂之中。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既不能只谈理论不谈实践,也不能光讲案例不做分析,思政小课堂的理论讲述需要来自现实案例的支撑和论证,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分析需要来自理论体系的分析和把握,要将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内容、实践成果通过案例或理论分析、升华的方式引入思政小课堂之中。因此,在推动“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各自作为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三个思政课堂”自身发展的根本规律,更要尊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注重社会大课堂对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的补充与论证。

第三, 突出“三个思政课堂”的协同发展。通过对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三者具体内容和内在关系的把握可以发现,思政小课堂偏向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社会大课堂偏向于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理论的把握、运用和深化,网络云课堂则以互联网新媒体的方式形成对两个课堂的补充和完善,推动两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促进两个课堂理论学习部分的深入与深化。因此,在新时代推动思政课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三者的协调配合。在由“小思政课”向“大思政课”转变的过程中,要注重“三个思政课堂”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抓好“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入推进“三个思政课堂”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长期建疆’方略的实施机制和路径研究”(21AZZ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晨 张玉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原载2023年第7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