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14 作者:郭荣 徐适 陈会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办学过程中不仅涉及中外不同文化、体制交汇,涵盖国家主权、外事等多方面复杂情况,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做好思政育人工作对于新时期办好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等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的必要性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在探索建设合作办学思政育人新途径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人才培养;价值观;文化交流

一、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

过去几年,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其中就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2020年,为缓解疫情导致的出国留学受阻问题,教育部推动94个中外合作举办的大学、机构和项目临时扩招,录取了3031人,成为“不出国门留学”的中国学生体验国际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中外合作办学成为疫情期间出国留学工作的有效补充。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衍生出新的发展问题。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加速演变,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数字鸿沟继续扩大,科技革命引发的“通信革命”和“智能革命”,也为合作办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合作办学思政育人本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西电合作办学外籍教师在校教学

二、合作办学思政育人必要性的深层次分析

1.文化角度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冰山”理论,指出每种不同的文化就像一个独立的巨大冰山,可以分为两部分:水线以上的文化和水线以下的文化。水线以上的文化仅占整体文化的一小部分,更容易被人们注意到。而占据文化大部分的水线以下文化是无形的,容易被人们忽略。这部分文化则蕴藏着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冰山理论论证了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在合作办学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方对价值观的选择和排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价值排序。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师生之间文化背景、文化认同、学生境内外文化交流等差异,加之“极端个人主义”“偏执主义”“阶级固化主义”等文化随之渗入,上述教育交流过程中的差异如不能得到有效疏导,则容易引发文化冲突,从而影响学生中外价值观的排序,轻则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对所处陌生环境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性,重则轻视自己的文化,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怪圈。学生一旦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否认文化共通之处,成为文化冲突的影响者、文化矛盾的制造者,则不利于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失去教育的本质意义。

2.价值角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要回答好“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是关乎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价值观与人格塑造,也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有力保障。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任务相比其他普通教学班级而言,目标尚不明晰,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较为缓慢,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外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文化意识、价值观通过外语语言学习、外教专业课讲授等进入课堂。一旦上述价值育人层面出现断层,将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生在专业课、语言课、思政课学习中很难形成育人的自觉。从价值育人角度看,如何创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从各个环节确保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不脱轨、不偏离,推动教师、学生围绕上述目标灵活教与学,将是当下合作办学人才价值培养的必经之路。

3.育人环境角度

随着办学形式不断深入,不少中外合作办学尝试走出国门,境外办学方兴未艾。上述变化一方面对所在地地缘政治、人文宗教环境、社会治安、网络平台技术等方面综合评估要求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中外籍教师、教材、外国人文背景和生存方式带来的挑战也不可忽视。当前,部分合作办学境外育人环节缺失;教学大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围绕思想育人的教学设计设置、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都欠缺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建设,仍旧是换汤不换药,很难在学生中产生正向推广作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上述任何育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教育审查缺失、教育引导缺位,均容易导致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西电合作办学中外师生交流活动

三、合作办学思政育人建设的新途径

1.建立中外文化交流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外合作办学受到国际交流环境、中外教育模式融合内外双重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的新路径,需要从人类发展共同路径中寻找适合的育人模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在办学过程中应当建立中外文化交流机制,即在教育育人全环节中,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相互依赖性,在形成民族、国际认同基础上,学会尊重世界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全球胸怀和责任意识的价值观。具体而言,在思政育人环节可适当引入跨文化理解教育,加深文化理解,促进办学双方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沟通,减少办学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以“求同存异”的态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文化交流;在引入国外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思维的同时,积极借鉴西方高校的德育理念和方式,推动合作办学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尝试通过族群社区文化交流、国际义工服务形式,促进中外青年学生交流互通;通过加强师资文化认同培训,开展文化实践互动与课堂参观互鉴等实践活动,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合作办学思政育人体系中,以“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理念推动合作办学事业良性发展。

2.形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和谐统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当前,针对合作办学教育群体特殊性与较为复杂的教育环境,在合作办学思政育人过程中,可适当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引领力。特别是充分利用隐性教育柔性缓进的特点,强化合作办学“以我为主,中西结合”的育人环境。

在合作办学育人环节中,在显性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学设计中,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如电子信息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通过开设中国科技发展前沿相关课程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上述有计划、有组织地创新实践,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被发掘、拓展,继而对人才价值塑造起到基础性指引作用。

隐性教育则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将教育教学活动浸润于办学的物质环境(如建筑雕塑、实验设备)、文化体系(如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等)之中。通过深度打造合作办学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结合校史文化、育人文化、项目的中外交流文化特色,将“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等内容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环境育人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信仰体系的生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3.梳理品牌化思政教育育人内容,将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当前,国内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成立与合作背景不一而足,但皆缘起于中外双方高校合作历史渊源,充分依托两校学科优势,高度融合中外人才培养理念,可以说每个项目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强烈的品牌效应。这种品牌效应具象到育人层面,则是思政育人的有效载体。即通过探索在合作办学育人过程中充分挖掘本项目独特教育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化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品牌化的合作办学育人体系,实现合作办学思政教育最终目标。

具体而言,如依托两校创新创业优势建立的交叉学科合作办学项目,可试点开展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搭建相关育人机制,实现德育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区域文化发展特色,充分利用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宝贵资源,融入合作办学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创新实践育人方式;或通过深度挖掘学科前沿优势,树立“名师大家”品牌效应,实现个人理想教育与家国情怀相结合,推动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依托校内非合作办学学生思政育人教育成熟渠道,拓展合作办学思政育人渠道,探索品牌化思政教学模式等。

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是一项长效工作,需以行而不辍的信念坚定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式发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外价值观念分歧,增强文化认同,通过建立品牌化思政育人体系,推动文化引领、价值塑造,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学贯中西、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不仅符合合作办学特色化人才培养内涵,同时也将为高质量优秀留学人员提供育才、聚才、留才蓄水池。(作者郭荣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师,徐适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实习员,陈会林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李胜机,佘振丹.价值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2)

[2]郭淑红,陈鹏,Natallia Yurava.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6)

[3]秦琼.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文化冲突与融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