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位海归学人的科研思与行

发布时间:2023-04-14 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我是一名大飞机人,2015年由国家公派赴法国留学。转眼间,我毕业回国已4年有余,回忆在法国留学的点点滴滴,许多美好时光依然历历在目。法国宽松自由的科研学术氛围以及注重创新的理念潜移默化影响着我,让我受益至今。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值于此,将我在科研路上的思与行分享如下,致热爱并执着于科研的你我。

思:潜心笃志,臻于至善方致远

2015年硕士毕业后,我来到位于法国西南部的塔布(Tarbes)小城,在图卢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塔布坐落于比利牛斯山脚下,这里环境优美,生活节奏舒缓,物价和居住成本也较低,虽是上比利牛斯省的省会城市,但市内常住人口仅有5万余人。这里的许多房屋和建筑已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但维护得比较整洁。后来我逐渐了解到,法国有许多公立研究机构会设置在距离中心城市有一段距离的郊区或乡村,其中也有基于远离都市喧嚣的考量。

记得初到塔布那天,我的导师龚晓静教授(我们都亲切地称她Madame Gong)专程驱车到火车站接我,带我熟悉学校各处环境,实验室的中国师兄也用美食热情欢迎我的到来。当我第一次见到法国导师Arthur Cantarel时,我称呼他为Prof. Cantarel,他却让我直呼其名,叫他Arthur就好。他说,我们并不是严格的师和生、教与学的关系,更多的是在科研活动中一起思考、探讨和实践的合作者。Arthur的话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平等甚至近乎朋友的师生关系也给之后的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便捷。我们既可以专门约时间进行科研讨论,也可以在教学楼里偶遇时商讨后续工作计划。有时,我们参加完学术会议后还会与其他学者一起小酌一杯,畅谈研究热点与行业进展。与导师平等、相互尊重的相处方式让我备受鼓舞,这样融洽的科研氛围也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

我所在的实验室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由教授和博士生轮流分享自己的工作,也经常邀请业内的国际专家和学者作报告。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有机会向同行专家请教,丰富提升自己。实验室还定期组织师生聚餐或外出郊游,促进成员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每天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的茶歇时间(Cafe break),我们博士生则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生活趣闻与工作中的各种棘手问题,舒缓工作压力。在轻松的氛围下,我们围绕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自由地思考、探讨,还记得我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用“灵敏度”方法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微观尺度纤维渗透率影响的重要程度的新思路,就是在这种不经意间的“闲谈”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作者留学期间参加第52届巴黎航展专业展并与“阵风”战机合影

法国的科技管理体系独具特色。政府设立的研究机构,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公立大学密切开展着联合研究。为促进合作的顺利开展,双方通常会共建混合式研究机构、联合研究所等。在管理模式上,以大学管理为主,请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与,政府研究机构提供人力及物力的支持,仅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共建机构主任的任命由双方共同决定。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各方的参与度,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我所在实验室的主任同时也是大学的教授,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有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实验室中的科研设备大家均可申请使用,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学校间的科研设备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不同大学、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

法国的科技实力与其教育体制密不可分。法国工程师教育是令法国人引以为豪的精英教育,致力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法国,工程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头衔和身份,工程师文凭等同于硕士文凭,学生在毕业后既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可直接就业,薪资十分优厚。对于法国本土学生来说,读博大多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很多人在博士毕业后还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研究,以深度提升自身科研素养,为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

作为世界范围内学术氛围较为宽松的代表,法国各博士生院很少对博士生毕业答辩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有的实验室会要求发表一篇领域内的国际会议论文。导师也不会对学生有特别严格的要求,甚至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主动推动导师一起讨论科研进展与规划。但也因此,科研缺乏适当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对于留学生而言,需要加强自我规划与管理。大学里许多教学和科研的岗位相对固定,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但这样的环境实际上对需要长期潜心研究的基础科学会更加有利。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氛围以及早已融入法国文化的数学理念,使法国在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领域盛产科研“大牛”。

行:学以致用,笃行不怠向未来

2018年底,怀揣着航空报国的理想,博士毕业后我回到祖国,加入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北研中心”),投身国产大飞机事业。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成绩时提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包括大飞机制造在内的众多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报告在充分肯定了大飞机事业创新实践成效的同时,也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这对我们这些从事大飞机事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更是激励与鞭策。

我毕业回国已4年有余,见证并亲历了这些年来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看到了国家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身边很多在国外工作多年的学者专家及刚毕业的留学人员纷纷选择回国发展,进入到高校或企业中从事科研工作,他们的选择无疑是对祖国优越的政策环境以及越来越浓厚的创新氛围的肯定。

我所在的北研中心是中国商飞面向未来开展商用大飞机预先研究的专业机构,拥有被广泛认可的科研硬能力和人才软实力,也是中国商飞重点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里是我施展抱负的理想平台。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国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决心,以及北研中心给予青年人才的信任、帮助与支持。

为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活力,北研中心设有青年创新课题,每年会面向青年人才开展征集,对鼓励青年把天马行空的构思落实到应用实践上有着很大作用。尤其是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支持,如这些经费可以用来购置研究所需资源及参加学术会议等,这些对之后的学术研究至关重要。

在北研中心,我主要从事先进材料的航空应用研究。“一代材料,一代飞机”,先进飞机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研发,而材料科技的进步又将推动飞机设计理念的更新。不同于大学时科学研究更多侧重理论性和探索性,工程技术研究则更多需要面向工程应用场景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北研中心充实、高效又充满激情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氛围中,我不断接受挑战、勇于创新。我有机会作为技术骨干参研科技创新课题,在项目中探究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在航空结构上的应用可行性;在各类青年创新项目支持下,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多项课题研究,探索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引入传统材料性能分析与预报中,以部分替代实际试验的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通过项目,我将自己脑海中构思的技术创新点与航空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用实践探索验证想法,一步步接近预期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体验着从思考到实践再到实现的快乐,享受着科研的纯粹乐趣。这一系列创新课题目前已形成包括核心期刊论文和知识产权在内的多项成果,并积极开展产学研牵引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

作者工作照

科研中的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QC)重要且必要,我与同事探索将质量管理的思路融入科研过程,指导科研创新,优化研制流程,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由我创建并担任组长的“新材助飞”QC小组以“一种创新的轻型飞行器起落架优化设计”为题,探索运用质量管理手段围绕新构型、新型合金材料和新的制造工艺开展轻型飞行器的起落架创新研究。这一项目获得了北京质量协会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赛一等奖,而我的工作也获得了单位的肯定,2022年我被单位评为“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创新工作先进个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北研中心给平台、给荣誉、给激励,鼓励大胆创新的科研氛围,同样也受益于在留学时期形成的勤于思考、勇于试错的科研习惯。随着我国科研环境的优化,我坚信,我国科技人才战胜困难的信心和科技强国的信念将进一步增强,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也将进一步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早日实现。当前,我国大飞机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期,作为留学归国人员和企业科研机构的一员,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牢记初心使命,锚定技术前沿,潜心科技创新,为让大飞机翱翔蓝天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