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应基于育人目标构建课程

发布时间:2023-04-18 作者:杨四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课程是生成性过程,回归课程的生成性品格客观上要求我们关注课程管理的生成性过程,彰显课程管理的过程性、境遇性、关系性和创造性。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育人目标是内生于课程之中的,课程是基于育人目标导引的连续生成过程。

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学校课程管理要按照全面发展要求,确立育人目标,基于此目标建构课程,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可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有课程内容,无育人目标;有育人目标,无课程目标;有课程目标,无目标管理”,由此造成了“课程离心化”倾向。在这些学校,课程不是为了育人,而是为了育分;不是为了育完整的人,而是为了育单向度的人。当然,这在本质上也取消了目标——人因此悄悄地消失了。

基于过程哲学的课程管理应在学校内部建立“过程—目标”融合体系,进而把所有人有机联系起来,为育人目标实现发挥集体力量。学校课程变革应按照过程哲学指引的目标管理要求,围绕育人目标的实现来推进课程育人过程。首先,确定学校育人目标。育人目标的确立必须依据教育方针的要求,结合学校课程理念,清晰地刻画育人图像。清晰刻画育人图像应符合全面发展的内涵与要求,“五育融合”,切合实际,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表述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其次,厘定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是育人目标的年段要求和具体表现,它应对照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并与学校特定实际结合。再其次,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基于课程目标,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横向上,要求对学校课程进行逻辑梳理与分类,搭建学校课程框架;纵向上,要求按照年级与学期时间序列匹配课程,形成支持目标实现的课程设置。可以说,学校课程体系建构是目标引导的理性精神照耀学校课程变革的过程,体现了育人目标同课程目标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把课程作为“跑道”和作为“奔跑”过程的有机结合。

由此观之,课程育人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过程。学校应倡导团队成员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社会互动来形成并宣传有关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独特界定,用这样的独特界定来驱动学校课程管理,进而确证育人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丰富和课程实施的活性上得以落实。如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目标管理可以使组织成员对自己的“育人身份”产生特殊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可以由他的专业眼光来定位,并在课程开发中形成育人的敏感性、共识性和自觉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育人主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育人取向。新时代的课程育人表现出有别于其他时代的鲜明特征,具有人本化育人、系统化育人和特色化育人等特点。课程育人是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一种行动,必须在文化建设、课程设计、路径激活和管理更新上下功夫。对中小学来说,课程改革必须全面理解课程改革的国家意志,提升课程自觉,创造性地提出课程育人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杨四耕)(《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