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4 作者:高豆豆 梁佳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国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出于民族地区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生存环境的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下简称“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是当前高中思政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素材的针对性。民族地区学生普遍成长于边疆地区,面临着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多重冲击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将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中的优势,改善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深入挖掘其内涵的过程中,极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素材,使课堂更具民族味,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素材的针对性,活化了教学内容,彰显了思政课的教学魅力。

贴近生活,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文化背景,处于发展关键期的民族地区学生能否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将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用精神谱系资源的地域性、乡土性打造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倍感亲切或熟悉的教学资源,拉近思想政治课与生活的距离,能够逐步引导民族地区学生形成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学以致用中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统一与贯通,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贴近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和浮躁功利的社会价值取向都极易使学生们“走错路”“踏错步”。将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需要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借助精神谱系中的故事、场景、事例阐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贴近学生需求的学习材料,契合民族地区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及思想实际,提升其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思政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引领民族地区学生知党、爱党、感恩党,进一步鼓励学生将真理的思想引领、精神的强大力量转化为前行动力。

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状问题

教学主体:意识与能力需提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开发利用精神谱系资源的重要主体,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精神谱系资源进行合理呈现、精准分析和总结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凸显在:一是教学理念落后,偏远地区教师教学理念还停留在面对“新高考”上,缺乏将民族精神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意识;二是专业能力不足,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对精神谱系知之不多,仅仅停留于肤浅的精神感知而忽略核心价值的把握;三是教学水平不足,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落后的教学设备导致教师容易陷入思维惯性,在教学中难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和共鸣点。

教学过程:设计与课程需灵活。教学过程是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的核心环节。现实过程中,一方面,教学设计上呈现出内容设计不完备与教学手段不灵活的问题,教师对于精神谱系教育内容的安排十分零散,教学手段的误用与滥用也导致整体教学节奏错乱,问题、情景、作业与结果成效无法串联。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应试教育氛围根深蒂固导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教学未能充分融合。同时,民族地区高中的资金投入、干部队伍建设及组织管理等很难支持长期频繁开展精神谱系相关实践活动,知识与实践的双向传输出现阻碍。

教学支撑:管理与资源需保障。教学支撑是完善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的重要载体,但在现实中,其融入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制约,缺乏保障性。一是民族地区教学管理规范性不够,长期规划不足,缺乏系统完整的师资培养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较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限。二是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创新,仍以学生成绩、升学率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忽视对课程资源运用和学生接受效果的评价。三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对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缺乏一定支持,未能形成教育合力推进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精神谱系教育的落实性与落地性明显不足。

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以强化教师职能为重,确保质量融入。一是转变教学理念。面对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要将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一要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破除地区偏见,在掌握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二要改变“教死书”的教学方法,在提升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将精神谱系与新课标、教材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三要强调人才“多样化”发展,以“特长性”为目标,发挥民族地区学生特色特点,在特色教学中完成培养品格的目标。

二是提升专业素养。精神谱系涉及党情、国情、世情、民情,民族地区高中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然需求导致其对思政课教师有更高要求。因此,教师一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思维,筑牢专业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史专业素养,以“知”打动学生;二要定期开展精神谱系等专题培训和政史交叉学科教研活动,提升专业能力,以“能”赋能学生;三要坚持自律严、人格正的道德要求,成为学生成长环境中的标杆和榜样,以“情”感染学生。

三是提升教学水平。民族地区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需要教师以过硬的教学能力为支撑。教师一要执行严格的备课、授课与反馈制度,针对学生的反馈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二要积极做好教学设计,把握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打磨教学技能,营造与学生共议共进的课堂氛围;三要主动参与教学水平的比赛与竞赛,在交流切磋中,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

以创新教学设计为要,推动多维融入。第一,建构立体内容。高中思政课教材具有模块化、体系化的特点,要将精神谱系融入教学,要在三个“结合”中使精神财富转化为政治素养培育的重要素材。一是结合地域特色,贴近民族地区学生生活,展示地域的独特精神,如“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人与事中汲取精神谱系的价值内涵。二是结合时期划分,构建榜样形象。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感悟理想信念和优秀品质。三是结合重点事件,从国家大事出发,在热点事件中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民族地区学生大多聚居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多样化的课程素材和教学互动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一是探究式教学。通过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在自主阅读、合作分析和互动讨论中针对学习中的困惑点、认同点展开讨论,以主动探索助推自主融入。二是情景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内容展现和感悟分析,利用音视频材料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悟与情感共鸣。三是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自主思考、小组探析、总结讨论四个环节,激发学生好奇心,将精神谱系相关问题进行分解与对比,加深学生认知。

第三,善用载体平台。新媒体时代,“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数字化平台有助于推进精神谱系融入得更深更细。教师一要善用教学平台,依托现有信息化学习环境,综合运用各类课堂软件,录制精神谱系微课,运用留言互动功能,实现教与学的衔接。二要活用校园平台,借助宣讲、辩论等活动形式,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台等,开展文艺活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三要巧用媒体平台,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平台等时代性媒介,打通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浸润学生的知识空间。

以紧抓课堂建设为本,夯实根基融入。首先,深化“第一课堂”。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堂是传授知识规律的主渠道和实现培根铸魂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应紧扣理想信念主线,“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一是讲清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时代精神为呈现。二是讲清精神谱系历史脉络,涵盖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四个时期。三是讲清精神谱系重要意义,其不仅丰富了中国精神,而且传承了民族精神,更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

其次,拓展“第二课堂”。高中生正处于思想、身体高度活跃的时期,第二课堂拓展能够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学生的文体优势,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一是抓好活动育人。通过电影展播、主题班会等活动,组织精神谱系进日常,增强学生体验感。二是坚持组织育人。以团员培训、社团组织为重要抓手,通过专职团干部指导、开展团日活动、搭建理论社团等形式,让精神谱系贯穿学校共青团和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三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相关文化展板、黑板报等设置,营造“一心向党”的校园文化环境。

再其次,践行“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知行合一”的成效检验,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一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区服务、志愿宣讲等形式,了解平凡岗位坚守者的不凡事,带领学生在身边发现榜样、学习榜样;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期,成立社会实践团队,带领学生实地学习领悟,在身体力行中感悟精神价值;三是开展纪念参观活动,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红色纪念馆等场馆和基地,增强精神谱系教育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以完善教学体系为纲,落实系统融入。一是细化教学规范。合理的教学规范有利于推动精神谱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利展开,也有利于教学价值在知与行中的完美融入。学校一要按比例配齐思政课教师,适当招录兼职教师,保证思政课教学课时学时,针对性地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规范化;二要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公开教学,了解、处理与协调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交流经验,实现精神谱系教育制度化;三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学生课程作业、实践学习和辅导答疑等环节的组织管理,确保精神谱系教育落实到位,促使教学过程精细化。

二是优化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是精神谱系融入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能有效推进精神谱系落深落实。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等纳入评价主体,考虑不同主体的责任需求,促进评价体系多元均衡。其次,评价方法灵活化。将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差异性评价与全面性评价相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确保融入成效的客观真实。再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围绕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展开教学评价,综合评判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辅导和育人方式。

三是强化资源保障。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障机制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汇聚资源合力、推进精神谱系资源库建设。一要加大精神谱系教育科研投入力度,设置相关研究课题、编写校本教材并给予经费支持,在研究中增大精神谱系资源挖掘力度,增强落地的可行性。二要加强与其他民族地区学校的联系与沟通,开展教学技能经验分享活动,形成校地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三要打造数字化资源库,整合现有精神谱系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网络思政课,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限制,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高豆豆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梁佳艺系学院团委副书记)(《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