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林建华:“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教育实践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26 作者:林建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重申了这一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并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党的二十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又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只有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只有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根本途径和实践价值,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两次结合”与“两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也是党不断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西欧。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就有一个服中国水土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真正懂得中国的实际,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的任务则更繁重、更艰巨。因此,实现这“第一次结合”的任务,做好这“第一个结合”的文章,其基础和前提就是厘清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了解并懂得中国具体实际。通过这“第一次结合”和“第一个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俄为师”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有了“第二次结合”和“两个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后“以苏为鉴”,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继续进行“第二次结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并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就是“两个结合”的根由和真谛。

“第一次结合”和“第一个结合”中,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主要是中国革命实践。“两个结合”是“第二次结合”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成果。“第一个结合”的新时代篇章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依然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是更加主动、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传承和弘扬,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直接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较于“第一个结合”,“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

二、“两个结合”的新时代意蕴

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要弄清楚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最主要的内容是:其一,当代中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其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伟大实践。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就是完成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已然成为新征程上中国的伟大实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解决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新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这就是新时代的“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国复兴”必将与“改革开放”一起载入史册。

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弄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意涵。10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承继中华文明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开辟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治国理政新境界。站在“两个结合”的新时代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我们党的理论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获得了无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历史使命,近代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美好愿景,在高度契合中实现了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三、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新征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两个结合”,根本的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等。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两个结合”,关键在于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这是教育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本质要求和直接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一以贯之把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使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学生的精神之基,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最关键的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坚持“两个结合”,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基铸魂,坚定文化自信,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以高质量教育特别是高质量基础教育,夯实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今天,中国青少年一代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接力赛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重而道远。坚持“两个结合”是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教育》2023年第10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