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大家谈⑭

发布时间:2023-07-03 作者:王莉萍 朱文龙 李新乐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三位校长的观点——

突出主阵地,协同联动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素养培养的“加法”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义务教育物理课标修订组成员

王莉萍

近期,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做好相关改革衔接”,旨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在课堂。学校要高质量实施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强化实验、突出实践,探索跨学科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爱学、会学,筑牢学生科学素养的共同基础。

同时,学校要做好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丰富课程供学生选择,让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发现所爱、发展所长,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多样性创造条件。

此外,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科学教育目标,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协同各方,形成结构化的科学教育体系,控量提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多措并举提高科学教育质量

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学校校长

朱文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围绕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学校迅速行动、主动作为,通过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六步走”举措,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落实到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一是始终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积极作用,每学期召开1-2次科学工作会议,在经费、资源、设备等方面予以保障。

二是始终加强师德师能。通过建立科学名师工作坊,发挥工作坊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打造高素质科学教师队伍。

三是始终聚焦常规教学。将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扎实落实新课标,让核心素养的提升、科学思维的发展落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四是始终聚焦课程开发。持续扩展机器人编程、3D打印、无线电、创客等STEAM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开展“走进科技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节等科技活动,谋划6年完成100个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形成健全的学校科学课程体系。

五是始终聚焦研究合力。加强与高校、研究院的协同合作,联合社会各界,建设多方式、多场域的项目式学习环境与生态,加强理论探索与实践转化。

六是始终聚焦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打通科学实践最后一公里。

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应注重整体设计

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第一初级中学

李新乐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列出了五大行动和14项具体举措。其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行动,重点要求加强实验教学、科学实践、科普教育和实验室建设。要落实这项行动,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系统思维,整体设计,避免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济源市克井镇第一初级中学将“创新素养”纳入学校育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设计,使各种教育活动并行不悖且一以贯之,充分发挥了学校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强化学科实践,注重打好学生科学素养底色。梳理出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实验教学内容,明确实验教学进度,并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管理。例如,设计初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内容校本课程,设计48个课时,其中包含11个课标要求的“大实验”要在学校实验室完成,37个与生活相关的、能够辅助生物教学的“小实验”,要求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展示和课后作业等形式完成。

二是强化科普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特长。每年在八年级开设科普阅读课程,重点完成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阅读任务,拓宽学生科学视野,普及学生科学知识;每周开设81个社团课程,其中科学类有9个,包括生物立体模型、“化”海畅游、校园内的植物世界、菌种培育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是强化实践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每年6月底学校成立科技组,暑期利用乡村少年宫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为10月份举行的校园科技节活动做充分准备。科技节活动涵盖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每年4月份组织七年级学生到污水处理厂、科技馆和济源市第一中学的数理馆进行一次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的魅力,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