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科技为媒助推校地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23-07-03 作者:通讯员 郭鸿雁 霍琳 来源:中国教育报

钙华是从地壳里绽出的花朵,其保护与修复是世界性难题。6月20日,由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筹建的“雪宝鼎流域高寒喀斯特生态系统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筹)”挂牌成立。研究站的成立,源自西南科大在钙华领域10余年的持续深耕。该校的研究成果成功运用于九寨沟的震后修复,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灾害修复提供了典型范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已超4.68亿元。

这是西南科大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学校党委书记董发勤介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主动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推动校地双向奔赴,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科技“第三足”

4月底,由西南科大主办的首届装备数据资源再利用及智能仿真技术峰会在绵阳市举行。两院院士10余名以及学界、行业代表200余人,聚焦现代装备产业体系,共同研讨“数智”新进展,擘画“装备强国”建设蓝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唐志共认为,该会议将成为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新起点。

高水平科技创新区域与高水平大学紧密相连。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业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三足”鼎立之势。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量级”科研院所和企业。西南科大在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做强区域发展“第三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93年,学校就作为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在全国率先开启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大企业共同组成了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单位。

30年来,学校办学体制不断拓展和完善,董事单位已达到64家,涵盖材料、信息、环境、机械、土木与建筑等多个学科领域,地域覆盖四川、重庆、北京、广东等10余个省份。董事单位与学校采用“人员互聘、团队共融,仪器共用、课题共研,成果共享、任务分担”的运行模式,打通了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从“站在巨人的肩上”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2023年对学校博士研究生郭明明来说是个“丰收年”。他所在的团队深研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流场,在破解航空航天“卡脖子”难题方面取得全新突破。

“我从对流体力学等知识一无所知,到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学校与董事单位的联合办学模式。”郭明明说。

2022年9月,学校依托董事单位,成立了力学与航空航天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龚自正、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晓棉等一批专家相继来到学校作学术交流。此外,学校与长虹集团联合开办“长虹班”,学生可进入生产车间开展教学实践和实习;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开办工程力学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共建实验室。

近年来,学校与董事单位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结合的联合办学,累计签订协议270余项。学校通过内外协同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突破,联合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1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6项。

凝聚发展合力,探索“四维共建”新模式

同饮涪江水,共建科技城。这是绵阳市科研院所、企业以及西南科大全体师生的共识。以董事单位联合办学为基础,学校探索形成了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支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64家董事单位联合办学的“四维共建”新模式。

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明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西南科大。2001年起,两校开设委培师资项目,大幅提升了博士学历专任教师比例;2004年起,两校建立领导定期互访制度,极大促进了两校的交流;2008年起,两校创新开设本科生联合培养制度;2017年,两校共建仿生微纳精密制造实验室,点对点科研帮扶模式逐渐形成;2021年两校探索联合基金制度……20年来,两校合作共建的情谊历久弥坚。

2006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北京签署协议,对西南科大实行共建。当月,学校国防科技学院正式成立。近年来,学校获批5个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立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校“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团队与“核应急环境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团队相继成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防军工特色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

2013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科技大学的意见》正式发文,学校成为四川省唯一的省部共建高校。省部共建双方把学校建设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推进学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优势学科群建设。

“内外合作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校长黄琦介绍说,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科技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等重大课题,开展学术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群发展研究”等重大课题,形成了系列重要学术成果,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局省、省部、校企、校校”四个维度共建模式,成为西南科大最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做强科技“第三足”提供了动力源泉和有力保障。

坚持开放办学,推动校地双向奔赴

2月27日,西南科大材料与化学学院李晶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发明专利“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以300万元的经费,转让给四川省科学城久信科技有限公司。此前,该项技术已充分运用在民用电源制备方面,助推遂宁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零的突破。

多年来,西南科大作为国家布局在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高水平大学,始终扎根科技城沃土,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为科技城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与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江油市、梓潼县、三台县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促进各区县加快发展。学校深化与在绵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等20多家董事单位的联合共建,共建共享实验室47个,科研合作项目302项。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董发勤介绍,一直以来,学校立足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仅科技城就有2万余名校友,在各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学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特色专业,为科技城构建“686”现代产业体系培养了大批急需紧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校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优势,不断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孵化了天羽航科技、扶摇飞行器、牛斗网络科技等各类创业典型,新增自主知识产权103项。学校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科技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学校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推动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瞄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服务地方发展需求,有效提升区域和行业影响力。”谈到未来发展规划,黄琦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彰显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优势,着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办学实践;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把学校打造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3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