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2 作者:蒋文嘉 杨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摘要]面对当前复杂的世界格局和变革中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制定国际化战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适应时代发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寻求战略性变革的一种新趋势。国际化战略对大学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组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培养方向的引领、培养过程与前沿研究、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融合等方面。为此,本文提出中国高校在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加强与国际组织发展议程的接轨、聚焦全球议题开展行动、促进高水平中外联合培养等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正持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演变[1]。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地缘政治博弈升级,全球治理逐渐失衡。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发达国家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而新兴国家崛起带来全球力量对比变化,寻求更多地参与国际制度与规则制定。这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挑战与机遇,也使我国对培养参与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中国方案,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与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2]。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p34-1.jpg

2022年5月19日,南京大学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共同探讨大学发展的新范式与新使命

一、研究动因

为践行大学使命与责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升全球影响力,全球各高校纷纷提出其国际化战略。如《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以构建未来塑造力为顶层战略,提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京大学全球开放发展战略(2020-2030)》以“变革引领”为主题,构建“智引全球”(BRAINS)的教育开放发展方案;《西安交通大学关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若干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将国际合作交流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全局;《耶鲁大学全球战略(2019-2022)》(Yale University Global Strategy:2019-2022)提出“培养世界公民和世界领袖”,并成为“全球研究领域的领袖”;《麻省理工学院全球战略》(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表示要“推进前沿研究,成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者”。

国内现有对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研究重点关注国内外大学战略规划流程与核心要素[3],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关注国际组织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及大学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模式[4],忽视了国际化战略及其行动方案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弥合国际化战略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究间的空白,从人才培养和解决全球问题的视角,分析大学国际化战略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二、国际化战略影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本质上是将全球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清华大学2016年发布的《清华大学全球战略》对全球胜任力进行了系统解析,即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认知、人际、个人三个层面的六大核心素养[5]。大学国际化战略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并依托大学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功能,实现对全球的责任与担当。

(一)以国际化战略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构建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顶层设计上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奠定了基调。《麻省理工学院全球战略》提出培养创新、合作、高效、明智的未来领袖,其核心价值是坚持发现与追求智慧、寻求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诚实正直、尊重他人及其他文化、尊重多样性[6]。《伦敦大学学院全球参与战略》(UCL's Global Engagement Strategy)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为国际化的生活与职业发展做好准备[7]。《新加坡国立大学全球战略:五年计划》(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Global Strategy:A Five Year Plan)提出要培养在任何国家和文化环境下都能独当一面的国际化人才[8]。《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提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生群体,建设全球卓越的教师队伍”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9]。《南京大学全球开放发展战略(2020-2030)》则表示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国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通晓国际事务与规则、业务精湛、外语娴熟的新时代栋梁之才,为世界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青年领袖[10]。

国内大学国际化战略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出了本土化要求,在扎根中国的基础上,培养既具备优秀业务能力与国际文化素养,又深谙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本质、理解新发展理念的人才。如清华大学将“自觉与自信”纳入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指出要“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与世界观,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并通过不断自我审视来提升自我”。南京大学也将家国情怀和了解中国作为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二)将前沿学术研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大学国际化战略重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面对世界热点议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持续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提出要强化在企业、创新、转化医疗等领域的科研专项能力培养,共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有效方案[7]。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强调研究必须渗透到所有学位课程中,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互影响和促进,并增加学生获得跨学科技能的机会,增加与社会问题相关的跨学科博士生数量,以及根据特定的社会问题启动发展项目。清华大学落实其全球战略,将塑造全球领先观念,共享先进知识,加强对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持续推进学校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等重点领域的科研创新。

依托于学术研究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理应发挥学科与科研平台优势,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与学术交流网络,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清华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on Climate),聚焦气候领域联合研究、学生活动、人才培养、绿色校园及公众参与,成员来自六大洲9个国家的15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国家更新自主贡献目标文件中就列出了该联盟的相关工作。

(三)以跨学科、跨文化的社会实践作为培养重要环节

大学国际化战略不仅关注学生在跨学科、跨文化培养中能力的提升,还注重发展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以确保毕业生将分析、洞察能力和学术技能带入职场。学校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有利于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等。

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的能力。同时,专家参与企业项目,使基于研究的知识在社会得以普及,并用来支持社会决策。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表示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全球视野,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有代表性的咨询活动和社区服务提升领导能力,促进个人发展。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创业社团通过提供免费的联合办公空间、加速器项目、训练营、辅导、创业平台,让志同道合的学生组建社区,将学生、研究人员和社会人士联系到一起,为商业萌芽创造生长空间。由赫尔辛基大学专家学者成立的CarbonLink公司,研发了第一个实时碳足迹计算器。清华大学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实习,包括企业实习和国际组织实习,积极学习国际规则,了解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并打造海外实践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海外实践机会,如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设计的“丝路新探”海外实践项目,已组织多个实践分队前往中亚、东非等地区。南京大学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拓展国际创新创业支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实践能力。

(四)全球视野推动多元培养

国际合作是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区域性与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大学间在人才、研究等方面的交融互鉴与共同进步,为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世界一流大学间的战略性合作,有利于开拓全球视野,理解不同文化和地区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应对区域性或全球性问题。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要构建最具活力的创新网络和更美好的世界,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其实现路径包括建立区域工作小组、制定区域战略建议和行动方案,并将增进与中国高校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日本东京大学提出构建全球共同体,建立通信互联的全球网络,以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赫尔辛基大学为建设更有韧性、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不断推进大学的研究和人才发展议程。清华大学长期以来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国际科研合作网络,推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截至2021年底,清华大学已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帝国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16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签署战略科研合作协议,并启动联合种子基金项目170余项。

大学的全球视野及战略伙伴的选择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具有深刻影响,一所具有全球领导力的一流大学应具备与世界上不同发展程度伙伴合作的能力。因历史发展与地域条件等原因,大学对战略伙伴的选择存在差异,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存在差异。麻省理工学院注重向全球合作伙伴学习,通过在特定区域召开峰会,不断挖掘新资源、发展新伙伴,非洲便是麻省理工学院关注的区域之一。赫尔辛基大学的战略合作伙伴分布于亚非欧地区,北京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是其四大战略合作伙伴。赫尔辛基大学积极参加芬兰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计划(HEI-ICI),支持芬兰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很多大学主要关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伙伴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性合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强调了促进师生的国际交流与建设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重要性。哥本哈根大学强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学习机会,包括设立53门高水平英语硕士课程、50多门国际暑期课程、多学科在线课程以及与其他顶尖大学合作的联合课程。清华大学致力于为全校学生打造高品质多层次的海外学习项目,每年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海外学习项目,包括交换学习、公派留学、海外研修、短期课程、文化交流等,并成立全球创新学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东南亚中心、拉美中心等海外基地,促进文化交流。清华大学与海外知名院校共合作开设54个联合培养学位项目、28个全英文讲授研究生学位项目,其中11个联合培养项目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目前,国内高校中外联合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模式逐渐成熟[11],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复旦-LSE“全球政治经济”硕士双学位项目、清华大学-日内瓦大学“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双硕士学位项目和清华-耶鲁环境双硕士学位项目等“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西交利物浦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南京大学南京赫尔辛基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等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等。中外联合培养的模式使学生在多元文化场景中,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互信,提高国际组织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是未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趋势。

p34-2.jpg

2022年5月19日,南京大学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共同探讨大学发展的新范式与新使命


三、落实联合国发展议程与应对全球性问题

(一)国际化战略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结合

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针对面临的饥饿、贫困、健康、卫生、气候等全球性问题制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指导一段时期内全球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大学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核心参与者,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国际化战略与联合国全球性规划文件的结合,对学校发展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学生通过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可增加对联合国工作的理解。

国外研究型大学在学校发展与SDGs融合上起步早,在SDGs发布后即积极制定相关的大学发展战略与行动方案,这一点在欧洲顶尖高校尤为明显。研究表明,荷兰高校对实现SDGs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人才培养环节设立SDGs相关课程和学位项目,在科研创新层面则围绕SDGs建立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在社会服务方面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以实现SDGs[12]。以乌得勒支大学为例,其在国际化战略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以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培养学生和进行科学研究为自身使命[13]。乌得勒支大学开设全球可持续发展本科学位项目,通过跨学科培养的方式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14],同时,在硕士阶段设立与SDGs相关的专业,分别为可持续发展商业与创新、可持续性发展、能源科学、创新科学及水科学与管理[15],结合可持续发展相关科研项目综合培养人才,其培养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接触到与SDGs相关的经历及工作机会。北欧国家的大学对落实SDGs也非常积极,如挪威奥斯陆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置于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纳入所有教育课程,以确保大学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学者,指导其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结合优势学科研究成果,实现碳中和等目标[16][17]。亚洲国家中,日本对SDGs的响应较为积极。在东京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中,SDGs占据了重要篇幅,以SDGs为框架探索实现大学传播知识、建立和谐社会的使命。围绕实现SDGs,东京大学于2017年推出未来社会倡议(Future Society Initiative),于2020年8月建立全球公共领域中心,旨在提供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转型。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渐进入国内高校的视野。清华大学举办了“大学·可持续发展”论坛,并发布《清华大学SDG行动报告》[18],总结梳理学校在落实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采取的行动和努力,全方位展示清华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践和成果。浙江大学向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发起关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联合倡议与行动计划,将学校自身发展融入全球议程,打造浙大SDGs品牌。

(二)国际化战略对全球性挑战与问题的关注

国际组织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学术专长和全球视野,拥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往往在国际组织更具胜任力。大学国际化战略推动培养具备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化人才,鼓励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人才进入国际组织提供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现阶段更关注全球性问题,并提出校园行动倡议。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化战略指出,研究应关注复杂的社会问题,包括能源、水、粮食、交通、安全、健康、环境、经济发展等,发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倡议,关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问题,与目标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加强全球合作。对于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乌得勒支大学提出2030年校园碳中和计划,2015年已有58%的教职工骑自行车上下班,当年碳排放量减少6.8万吨。伦敦大学学院关注碳足迹,期待通过全球学术合作与交流增进伙伴关系,通过全球繁荣的研究成果,推动解决不平等问题。哥本哈根大学提出《2030可持续发展制度》,关注气候、资源、卫生、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培养学生和教职工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提出在2030年垃圾循环利用率达到60%。

国内大学中,清华大学的战略与行动表现出对全球性问题的积极关注,通过多维度接触全球性复杂问题助力青年学生和组织在世界舞台发声。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清华大学发起成立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先后组织“气候变化协同”全球行动等多项全球性倡议活动,通过动员青年行动,提升全球公众对气候变化、碳中和目标的认知与关注,寻求跨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学校还承办了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实践中赋能青年,提升其领导力。在2021年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清华大学专门在学校主页上开设互动链接,体现学校对全球性挑战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此外,清华大学与西门子等世界知名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在人工智能、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清洁交通能源、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寻求突破,通过学术研究实质性提升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硬实力。

p36.jpg

2023年4月13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在南京大学作主题为“气候变化与世界气象组织倡议”的学术报告

四、促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影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要素,聚焦国际化战略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响应及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结合当前世界发展形势与大学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接轨国际组织发展议程

国际化战略及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组织发展议程相接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专业知识技能、外语等能力有较高要求,与个人生涯路径也有密切关联。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及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青年接触国际组织、认识世界所关注的全人类发展议题提供了指引,了解国际组织发展议程对青年了解国际组织工作、树立到国际组织工作的长远目标有积极作用。大学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需要更多地将国际组织发展议程纳入其中,以宏观战略引导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二)聚焦全球议题开展行动

全方位、多领域聚焦全球性议题与问题,参与制定行动方案与全球性倡议。国际化战略不只是大学发展的愿景与口号,更需要落实在行动中。应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等全球议题,让青年通过联合国、大学联盟等多边组织平台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规则与行动方案制定,参与跨学科、跨文化的前沿科研项目,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培养气候变化等关键领域的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大学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解决世界难题、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重要考虑。

(三)拓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联合培养

持续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引入优势团队和教学资源,汇聚一流科研资源,通过双语教学、参与全球性问题研讨,培养具有卓越学识、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能胜任国际组织工作的高水平人才。(作者蒋文嘉系南京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师,杨晨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苏格.2019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中流击水,浪遏飞舟”[J].当代世界,2020(1):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全面部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EB/OL].(2020)[2020-06-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33/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3]李敏,郝人缘,韩双淼.国际比较视阈下的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21(4):146-154+115+160.

[4]张海滨,刘莲莲.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2019年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综述[J].国际政治研究,2019(6):123-137.

[5]刘鑫鑫,钱婷.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模式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12):74-77.

[6]Richard K.Lester.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EB/OL].(2017)[2022-12-30].http://web.mit.edu/globalstrategy/A_Global_Strategy_For_MIT_May2017.pdf.

[7]UCL.UCL's Global Engagement Strategy[EB/OL].(2015)[2022-12-30].https://www.ucl.ac.uk/global/strategy/global-engagement-strategy-2015-20.

[8]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Global Strategy: A Five Year Plan[EB/OL].(2019)[2022-12-30].https://www.nus.edu.sg/gro/docs/default-source/global/global/nus-global-strategy-2019.pdf?sfvrsn=27f2ed82_2.

[9]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EB/OL].(2021)[2022-09-25].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2905/98316.htm.

[10]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全球开放发展战略(2020-2030)[EB/OL].(2021)[2021-01-08].https://wb.nju.edu.cn/c6/7c/c4158a509564/page.htm.

[11]刘孟婷,卢滢伊,王聪慧.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9):5-8.

[12]姜英敏,贾瑞棋.荷兰大学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与实践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22(7):40-48.

[13]Utrecht University. Strategic plan(2016-2020)[EB/OL].(2021)[2022-12-30]. https://sp20.sites.uu.nl/wp-content/uploads/sites/45/2016/09/Strategic-Plan-Utrecht-University.pdf.

[14]Bachelor's Programmes. Global Sustainability Science(BSc)[EB/OL].(2020)[2022-08-03]. https://www.uu.nl/bachelors/en/global-sustainability-science.

[15]Master Programmes. Energy Science[EB/OL].(2020)[2022-08-03]. https://www.uu.nl/bachelors/en/global-sustainability-science/related-masters.

[16]The University of Oslo. The University of Oslo: Strategy 2030[EB/OL].(2020)[2022-12-30].https://www.uio.no/english/about/strategy/strategy-2030/strategy-2030.pdf.

[17]University of Helsinki. Strategic Plan of 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EB/OL].(2021)[2022-12-30]. https://www.helsinki.fi/en/about-us/strategy-economy-and-quality/strategic-plan-2021-2030.

[18]清华国际.《清华大学SDG行动报告》中英双语版[EB/OL].(2021-08-09)[2022-10-11].https://mp.weixin.qq.com/s/ZSAWtXP-P29OrUg9xPovxA.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7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