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西部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创新

——基于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3-09-14 作者:武启云 岳岚 雷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构建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旨在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薄弱师范院校发展,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团帮扶青海师范大学的协同提质实践,总结了中西部师范院校通过聚焦发展目标、实现全员联动、深化合作共赢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关键词:师范教育;协同提质;模式创新


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决定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计划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教育部重点支持一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按照“中央引领、地方支持、院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组团发展、协同提升的工作机制,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协同提质计划是以“1+M+N”的组团方式,由1所高水平师范大学牵头,M所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协同参与,重点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管理与发展建设等方面,对遴选出的N所地方师范院校进行帮扶。通过搭建高水平师范院校与薄弱师范院校间的帮扶机制,实现组团内各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信息互通,全面提升中西部师范院校的造血功能,建设优师教育体系,强化优师培养能力,促进师范专业特色发展,整体提高中西部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增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计划最后确定由10所高水平师范大学牵头,30所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协同参与,分10个组团对32所地方师范院校协同帮扶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选派学生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北京 师范大学师范教育协同提质夏令营活动。 武启云 供图
中西部师范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西部师范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国家历来重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口支援是发达地区引领帮扶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1987年,原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内地与边远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支援协作会议纪要》。1992年,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组织结对帮扶,对口支援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上举措为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进行有益探索。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标志着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正式启动。201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指出,受援高校应在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1]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正式印发。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和高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同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标志着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正式启动。以上政策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到双向、从间接到直接,不断培育中西部师范院校的自主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地域间、层次间的师范院校发展差距,为早日实现东西部师范院校协调发展、中西部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当然,中西部师范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西部高校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的高校而言,其办学资源十分有限,多数面临政府投入低,办学经费紧缺,校园及建筑面积、资产设备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2]资源匮乏势必会影响到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而且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不足,“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严重制约学校的管理服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为影响中西部师范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中西部师范院校在一定时期受大环境的影响,办学定位出现“去师范化”的倾向,将有限的、稀缺的教育资源投入到非师范专业建设上,导致整体师范教育式微。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目标设置不够精准,课程安排缺乏应用性,培养过程较为单一,直接影响了师范教育的质量,导致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范人才供给量较低,难以维系西部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协同提质计划”是中西部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2022年4月,根据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制定出台《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组团工作方案》,正式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协同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3所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共同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经过3年的发展,帮助青海师范大学在整体管理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基础教育及其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助力青海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师范大学,为青藏高原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

第一,“一校一策”,做好顶层设计。

基于以往的对口支援工作基础与经验,“协同提质计划”按照“一组一案、一校一策”的原则,分别制定各薄弱师范院校提质计划,精准匹配地方师范院校高水平发展。作为牵头高校的北京师范大学,一直是“组团式”帮扶青海师范大学的牵头院校。201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流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研究,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挂职交流等方面进行重点专项支持。帮扶青海师范大学擦亮学校“底色”,聚焦师范主业,做强做精师范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立足西部,扎根高原,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5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对青海师范大学实施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口支援,助推青海师范大学实现了跨越式新发展。

2022年,教育部将青海师范大学纳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并确定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协同帮扶,统筹组团整体力量,与青海师范大学共同制定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符合办学特色的提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聚焦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管理与发展建设四个方面,突出高水平专家帮扶、骨干教师培育、教师双向交流、学科专业发展、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体系优化与能力提升等,开启了青海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第二,围绕需求,实现精准发力。

做好援助项目的前期论证、规划,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又要防止脱离实际的铺张浪费,选择受援方最需要、收效最大的项目。[3]通过系统调研、分析研判,帮助青海师范大学明确帮扶需求。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选派专家教授深度参与青海师范大学凝练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团队建设,整体推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青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组织各种类型专项培训,有计划开展教师交流和进修。在重点专业建设方面,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为抓手,突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同时,先后重点立项建设9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3年,学校获批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得3项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青海师范大学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科研项目49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开展学术讲座45场,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7次。在学生协同培养方面,每年选派60名师范专业本科生赴北京师范大学相对应专业学习一至两年,以“2+2”“1+3”模式联合培养青海师范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第三,上下结合,推动协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创造性地构建了“自上而下、由点及面、深度参与”的对口帮扶体系,与青海师范大学实施校级领导、学院、部门、教师、学生、学科、专业等不同层面的10个“一对一”嵌入式帮扶工作。校级高层互访频繁,青海师范大学的机关部处和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相应单位实现全面工作对接。北京师范大学30余名干部赴青海师范大学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学校管理工作。青海师范大学选派50余名教学管理骨干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和跟岗锻炼,近百名辅导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专项培训,拓宽了管理干部眼界,提升了管理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联合开设夏季小学期,系统推进导师培育、学生联合培养等工作,使西部高原学子享受到了全国最优秀教师和最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基于“协同提质计划”的中西部师范教育发展策略

“协同提质计划”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对“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走深走实的创新举措。这一计划直指中西部师范院校的核心领域和关键职能,无论对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还是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提高主体站位,实现全员联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协同提质计划”正是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百年大计”。因此,作为参与主体的帮扶院校、被帮扶院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力量等,都应该提高认识,提升站位,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理解实施“协同提质计划”的重大意义。

对于被帮扶院校而言,参与“协同提质计划”是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只有在这一计划中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才能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实现换代升级。对于帮扶院校而言,参与“协同提质计划”是实现教师教育主业协作共赢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这一计划中提升配置,加大援助,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益。对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参与“协同提质计划”是大力发展本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机,只有在这一计划中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协同提质带来的丰硕成果。对于社会力量而言,参与“协同提质计划”是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表现,只有在这一计划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知晓力,才能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二,聚焦提质目标,持续靶向发力。

“协同提质计划”的总目标是“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师范大学体系,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质量,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具体到32所中西部受援师范院校是提升优师培养能力,助力高等师范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增强中西部师范院校的社会辐射作用。这些提质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切合实际,落到实处。在聚焦师范主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实际情况,在任务、项目、进度、资源等方面认真思考,科学规划,真正形成切实可行的“一校一策”。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敢于创新。从受援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集中帮扶力量,着重在可突破的点上下功夫,从而带动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青海师范大学在“协同提质计划”的学科建设需求中,明确提出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围绕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在支援高校的全面指导下,带动学科建设提档升级。建设需求的制定既不能好高骛远空喊口号,也不能毫不突破没有重点,只有坚持目标牵引才能靶向发力,进而持续释放“协同提质计划”的效能。

第三,深化合作共赢,谋求协同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指出:“协同提质计划不是简单的对口帮扶,虽然有重点支持的院校,但是应把着眼点放在组团内所有院校的提升上。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禀赋、特色,也都有需要提升的地方,要通过这一计划,建立资源共享的大平台、人才交流的大舞台,促进优质课程等的共建共享、教师人才的互助共进。”[4]这是一场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双向奔赴,参与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作为“授之以渔”的帮扶院校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越的办学资源,但缺乏底层师范院校的办学环境,缺少那种本土化生长的特质。作为“授之以渔”的被帮扶院校,由于办学能力不足、外部支持不够、学科专业吸引力不强,导致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在师范教育发展中的能动性有待提高。鉴于此,这一计划在共同发展的理念下,协作共促,优势互补,开创实现共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夏冰,沈翁安生.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政策评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2] 董云川,向芝洁,蔡宗模.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自强”之道与“助力”之策——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综述[J].重庆高教研究,2022(1).

[3] 郑刚,吴小伟.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回顾与前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3).

[4] 黄浩.做好“强国建设、教师教育何为”的时代答题人——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一年记[N].中国教师报,2013-03-29.

(作者武启云系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岳岚、雷阳系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干部)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9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